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他們想要的東西的最佳方式。比較優勢以及因之產生的效率,不是在黑板上發現的,而是透過產權在現實市場中的交換髮現的。

在大多數這類決策中,相對價格提供了基本的資訊。對於我們能從事的不同任務,我們要考慮我們的能力和能獲得的報酬,我們選擇某個工作,是我們認為它能最大程度地推進我們感興趣的事業。比如,學生們想知道他們的政治學學位、護理學學位和哲學學位將來會有怎樣的職業生涯和發展機遇,也想知道它們有哪些侷限性。這些想法都不意味著他們單單看重價格,或者說他們學某個專業〃只是為了錢〃,人們的行為方式不會這麼荒謬、這麼令人無法忍受;而是說在其他因素等同的前提下,相對價格會影響人們的決策。美國的服裝店發現亞洲貨比國內生產的同樣質量的襯衫便宜。亞洲農民選擇不種麥子,是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們種的麥子不能比市場上的美國麥子賣得貴,那麼,再怎麼種也掙不到令人滿意的生活。簡言之,他們的行為準則是,為達到一個確定的目標,最廉價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率的方式。這樣,他們不斷互相合作和互相調節的過程就構成了經濟。

延伸閱讀 經濟增長:專業化、交換和法制

無論你相信與否,縱觀人類歷史,除了極少數享有特權的人以外,貧窮幾乎一直是人類社會的規律,而不是例外。所以,經濟學的一大問題就是什麼東西使一些人富了起來,而不是問什麼東西讓人們一直很窮。為什麼在差不多300年前,位於亞歐大陸西北角的幾個國家突然開始了我們現在所謂的經濟增長的程序?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增長?為什麼在歐洲先發生?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在歐洲以外只在那些建立在歐洲遺產上的國家發生?

尋求經濟增長的解釋

到底發生了什麼?亞當·斯密考察了18世紀末的情況,並在《國富論》第一章中總結道:

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於分工而大增。

換句話說,財富來自分工引起的產量大幅增加。經濟增長是商業社會發展的結果,在商業社會中,每個人都從事專業化活動,並靠交換生活。

19世紀研究經濟增長的最傑出學者用的是另一套術語,但得出的結論差不多。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把18世紀發生在某些國家的巨大產出增長歸因於商品生產體系的發展。馬克思用〃商品〃一詞指稱那些資本家為了營利而不是為了消費而生產的產品。當然,分工全面延伸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之後,事情的確是這樣。斯密所謂的商業社會在馬克思那兒叫作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你認為馬克思對這樣的社會不會說什麼好話,那麼請看他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寫的《共產黨宣言》(The munist Manifesto):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裡呢?

馬克思認為,他看到了一個以資本私有和為營利而生產為特徵的社會的深刻缺陷,這個缺陷最終將摧毀這個社會。但是他並不懷疑這個社會生產財富的能力。在《共產黨宣言》出版一個半世紀之後,資本主義社會或商業社會的物質成就已經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觀察到的成就相形見絀了。

鼓勵專業化和交換的規則的演進

但是,不能說這些國家只是透過專業化就富起來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專業化真的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方法,你肯定會問,讓每個國家都採用勞動分工的辦法,這樣不就都能富起來了嗎?答案是,那些〃國家〃實際上不能〃採用〃像商業社會這麼複雜的體制。個體也做不到。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二章中簡潔地闡明瞭他的觀點:

引出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儘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並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

分工的發展是緩慢的、漸進的,沒有人設計這個歷史演進的過程,甚至沒有人想過要設計它。獨立的個體希望從專業化中獲得好處,所以他們用各自的方式進行專業化的活動。他們的決策使他人的決策變得更容易。同時,人們逐步完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