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中國官方的增長資料明顯與事實不符,中國GDP的統計資料出現了嚴重的上偏誤差。
美國《時代週刊》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為什麼造假賬?》的文章,稱中國已“被虛浮的數字淹沒”,“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名聲是建立在純屬虛假的基礎上的。”接著,法國的大證券商里昂證券公司也發表報告稱,中國的債務餘額實際上是GDP的倍,為中國政府公佈資料的6倍;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控制,最後可能在中國掀起金融危機。該公司甚至聲稱:“不值得浪費紙張去寫那些顯示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家的數字,因為中國各級政府都虛報經濟資料,使官方統計數字言過其實。”
對於羅斯基的結論,我國的一些學者指出,羅斯基的研究方法與論據都存在問題,他的幾個重要前提假設都是不正確的,因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中國統計局長邱曉華認為,中國的統計資料是真實的,他說,世界銀行曾對中國的統計方法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並專門撰寫了報告認為中國的統計資料在目前的技術環境和體制下基本可靠,故此,世界銀行採用中國提供的原版資料而不再進行調整。邱曉華指出,“羅斯基因學術上不夠嚴謹,得出了錯誤的結論,至於有人別有用心地引用他的文章,就已經超出了學術問題的範圍。”
3、“中國經濟減速論”
這一觀點主要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放慢,從而懷疑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
2002年,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中國經濟將遇到麻煩嗎?》評論文章說,中國新發表的經濟數字表明,它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了令人矚目的。但是,這一美好的數字背後隱藏著問題,即中國的經濟在過去的9個月中一直是在走下坡路的。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指出,官方數字稱去年(2001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率為,比2000年8%的增長率有所下降,但高於1999年的增長率。但分析人士認為,官方的這一數字誇大了幾個百分點。因為“中國經濟仍然是一種‘未完成的’轉軌經濟,它具有無數夾層和陷阱。”
4、阻礙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問題分析
(1)中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問題。
這是未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問題,迄今為止,中國銀行系統的龐大不良債權還沒有對中國金融系統和經濟造成威脅,部分原因是大量的居民儲蓄持續流向了銀行,支撐了銀行系統正常經營。然而,在加入WTO之後,一旦中國允許外國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並採取更加靈活的外匯管理體制,如實行資本專案可自由兌換,那麼中國居民有可能將存款轉向外資銀行。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系統的真正衝擊波還沒有來臨,一旦中國放開金融管理體制,中國金融系統將遭受嚴峻考驗。
(2)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過度依賴政府投資。
2002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超過了500億美元,如果一旦外國直接投資減少,中國為了彌補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政府支出,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敦促中國克服對赤字擴張政策的依賴性。
2003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達到萬億元(1美元兌人民幣元),為1997年以來的最大季度增長。根據2003年4月19日,《華爾街日報》發表的報道分析說,2003年第一季度的高增長主要受到出口製造和國有投資大幅度上升的推動,國有投資增長貢獻最大。中國政府透過發行債券向經濟注入了相當於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今年,中國政府計劃發行770億美元的國債,為基礎設施和工程專案融資,這個數字略高於去年發行的金額。這些專案旨在為眾多的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同時刺激中國消費者的開支。第一季度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30%,約是去年全年增長率的兩倍,而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由政府支出所驅動的。
(3)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外資
在中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長中,龐大的外資流入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中國大量引進外資並不一定是好事,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黃亞生正在研究導致中國大量引入外資的原因。黃先生得出令人驚詫的結論之一是:外國對中國投資有時是不合適的,它們往往以中國國內企業的損失為代價,這也是中國試圖支援國內經濟領域中效率最低部門的直接結果,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外國投資實際有助於鞏固一種對國內公司不利的體制。
此外,外資的積極引進導致瞭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