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夠為客戶提供其他銀行所不能提供的低貸款利率資金。
第三,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援下,日本股票市場無休止地長期上漲,這極大地增加了日本銀行的賬外資產規模,使日本的銀行可以繼續快速擴張其業務。
日本的銀行在快速成長為世界銀行,成為主宰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
在加利福尼亞,由於受到美國銀行法的限制和政治影響考慮,日本雖然還未在美國的大街小巷上開設銀行零售網點,但日本已在美國收購銀行,他們主要從英國人手中購買。在1988年初,日本東京銀行用億美元從英國標準銀行手中購買了加利福尼亞聯盟銀行,然後把該銀行併入東京銀行在當地的分行———加利福尼亞第一銀行,成為美國的第十五大銀行。
美國的銀行和歐洲的銀行強烈感受到了來自日本銀行的挑戰和壓力。
。 想看書來
日本買走了美國人的靈魂
1989年,日本人的兩起收購事件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
第一起收購事件是日本索尼公司從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手中購買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1989年9月,索尼公司與可口可樂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索尼以高達48億美元的總代價獲得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控股權。按當時的匯率折算,該起收購金額摺合日元近7000億日元,該金額相當於索尼公司年度銷售收入的2/3,經營利潤的7倍。
在當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是美國影視文化的象徵,其註冊商標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它與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沃爾特·迪斯尼影片公司等三家公司共同控制了好萊塢影視界。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993年1月4日報道,在1992年票房收入大戰中,三大公司勢均力敵,各公司的電影業務票房收入各佔約20%的市場份額。因此上述併購案震驚了美國人。
美國新聞界立即就此做出反應:日本人打算連美國的文化都要奪取嗎?在80年代末,美國的各主要工業產業紛紛敗在日本公司手上,美國工業產業“空心化”正日趨嚴重。索尼公司在此時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使美國人感到了恐慌與憤怒,並夾雜著恥辱與頹喪感,舉國上下發出了一片驚呼:美國魂被日本人買走了!
在美國《新聞週刊》的封面上,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註冊商標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換成了身穿和服、滿臉淫笑的日本藝伎。《日本進攻好萊塢》是這期雜誌最醒目的大標題,同時還以《日本企業買走了美國之魂》為題,刊登了長達數十頁的特刊,在這一特刊中,以民意調查的結果為依據,斷言索尼公司的收購是“比蘇聯軍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脅”!
一連數日,美國各新聞媒體均長篇累牘地報道這一收購事件,對索尼公司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據報道,當收購完成後,盛田昭夫乘機前往美國,剛一下飛機就馬上有人前來搭話———“啊哈!您就是‘索尼先生’,下一步,閣下就要把美國人的全部文化財產都霸佔了去!”
第二起引發美國人不滿的是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購買紐約洛克菲勒中心事件。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拆巨資億美元收購了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辦公大樓,成為擁有洛克菲勒中心約80%股份的控股公司。
在當時,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美國媒體將這一收購行為稱為日本人“買走了美國人的靈魂”。
世界歷史上第三個超級大國正在崛起
1988年,保羅·肯尼迪教授所著的《大國興衰》一書從世界歷史角度,給美國讀者描述了近現代歷史上兩個超級大國的興起和衰退或正在衰退的歷程。超級大國的定義是經濟大國、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的三位一體。
英國是第一個超級大國。從1815年取得滑鐵盧大捷之後,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經濟飛速發展。到1860年,英國生產了世界鐵、煤和褐煤的一半,消耗了世界一半的棉花,擁有全球現代工業生產能力的40%—45%。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英國在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期間天下太平,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或試圖對英國的海軍進行挑戰。總體來說,英國受到的惟一抵抗只是來自世界遙遠地方的土著居民,但他們的武器裝備實在太差。直到1900年,英國的防務費用仍然相當少。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1945年到1950年,美國達到了英國在鼎盛時期所經歷過的經濟繁榮。195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是英國的6倍、蘇聯的3倍和日本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