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創舉。
宋朝以前和以後,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實行的是強制性徵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國家不強制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說得直白一些,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支職業軍隊。宋朝的僱用士兵都有非常豐厚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
宋王朝最核心的軍隊是“禁軍”,宋太祖趙匡胤時為了防止地方軍隊的強大,選拔地方軍隊的精壯編成的,最初的時候十幾萬人,首都東京和地方各駐紮一半,這樣就互相牽制,誰也不能做大。後來禁軍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宋真宗時期已經到達了三十幾萬人,到了宋徽宗時期更達到了接近一百萬人。《水滸傳》的主要人物林沖,在沒有被逼上梁山前,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可見禁軍的數量之多。
北宋時期還有一個奇怪的政策,就是發生大自然災害的時候,政府在救災的同時,要招募災民中的精壯男士當兵。從某種層面上看,這樣可以避免出現農民起義。但是這樣囤下來的不是木頭疙瘩,是一個個活生生要飯吃要錢玩的人,政府再龐大的財政收入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國家收入為一億一千萬貫,支出為一億二千萬貫,財政赤字為一千萬貫,支出部分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用於軍費開支,這在和平年代實在是太高了。此舉被現代一些學者諷刺地稱為“冗兵”、“積貧”。其實“冗兵”、“積貧”是宋朝內定的###開明的國策結果,是當時社會形勢的要求,並不是因為外敵的壓力造成的。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責忙禪位 梁方平怯敵火燒橋(4)
宋朝軍隊數量龐大,每年的開銷幾乎佔到國餉的三分之二,但因為宋朝施行的是戶籍兵,就是國家專門養著特定的人家,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都只能當兵,不能種田經商。老子強壯是好士兵,等到老子死了,兒子是個病秧子,也繼續做士兵、領軍餉,這是制度。這樣一代一代以後,因為生活有保障,漸漸就懶散了,好逸惡勞,訓練只是裝裝樣子而已,戰鬥力是很差的,一代不如一代。
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知道,宋朝也就是開了個頭。明朝開始時候士兵戰鬥力更強悍,你想啊,把一代天驕成吉思漢的後人都打跑了。可是到了戚繼光時代,士兵連小日本散裝強盜都打不過,最後沒有辦法,戚繼光只好放棄那些老爺兵,自己重新招募以義烏農民為主的戚家軍。後來戚家軍調到北方防守,那裡有號稱是國家最強計程車兵。一下雨,這邊北方的軍隊士兵自顧自慌忙躲雨,將領的命令根本沒用;那一邊幾千個戚家軍在雨裡面,沒有命令紋絲不動,把北方的將領看呆了,原來士兵可以訓練成這樣!
在清朝,滿洲的八旗兵一開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強悍得不得了。可是才不過三代,康熙時吳三桂等三藩造反叛亂,八旗兵就已經開始腐化靠不住了,打仗都是靠漢人的綠營兵,到了太平天國,綠營也腐化了,就只好靠曾國藩重新招募農民組建湘軍打仗了。再往後,就靠著李鴻章以安徽、江蘇農民為主的淮軍挑大樑了。
所以軍隊腐化了,數量再多也沒用。可見任何時候,吃苦的老百姓的能量是最大的,組織好之後,它的戰鬥力是最強的。當然,宋朝的軍隊戰鬥力在戶籍兵制度被靖康之恥破壞之後,宋高宗漸漸依仗亂世風雲的大將們不按照祖宗傳統規矩制軍,所以戰鬥力很強,這些後面會講到。
到了宋徽宗時代就更差了,基層將領不會嚴格訓練管理士兵,因為幹得再好,武將的晉升空間也有限,吃力不討好;如果要求嚴格,激起了兵變,將領的前途可就完了,說不準還要掉腦袋,所以大家都是得過且過。最重要的是上司都是文官,還經常換,你在張三手下幹了一年,剛剛混得一個臉兒熟,他第二年就調走了,換李四來接任,你又要重新討好李四了,以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朝廷經常換崗高階大將也許有好處,可以防止有人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後造反。壞處呢,是大將連自己手下的基本情況都不瞭解:哪個軍隊善於硬攻,哪個軍隊善於防守,哪個軍隊善於奔襲。這就叫“將不知兵”,打起仗來,人事安排混亂,拍腦袋決策,士兵的戰鬥力又差,自然一潰千里了。
後來南宋時期的岳飛、韓世忠的兵都是自己從農民那裡挑選的,將領對手下了如指掌。士兵是吃苦長大的,戰鬥力自然強悍,可以和北方遊牧民族對抗。這種隊伍的問題是士兵只知道自己的將領,只聽將領的命令,其他人沒有自己的上頭髮話,皇帝來了也不理。宋高宗想想就害怕了,只好直接跟他們的上司對話,於是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