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路軍主力攻佔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以後,聽到宋徽宗已經禪位給宋欽宗的訊息,也覺得心裡沒有底,準備回師撤軍。急於立功掙表現的郭藥師雖然知道宗望不是很信任自己,但是也要努力地爭取信任,這時候又跳了出來,滅亡北宋他比金人還著急呢。他立即對宗望說:“宋朝即使皇帝換了也沒有關係,新皇帝我以前也見過,也是一個謹慎懦弱之人,難成大器。況且,由此地到東京,宋朝不一定有準備,不如我們繼續進攻,萬一對方有準備再退兵也不遲。”
宗望這位同志還是很謙虛,也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立即接受了郭藥師的建議,命郭藥師率兩千精銳騎兵組成先遣隊南下。郭藥師兵團用兩天的時間疾馳三百里,宛如在華北大平原上颳起了一陣颶風,向黎陽(今河南浚州)方向高速穿插,這種速度即使在當代的進攻作戰中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至十二月三十日,驍勇的女真騎兵已經打到了黃河岸邊。
讀者看到這時不禁會問,繁榮的北宋為什麼軍隊卻如此的不堪一擊?即使是大兵團作戰能力差一些,但是防守堅固的堡壘還是不困難的,怎麼這麼快就一潰千里了呢?這是個十分沉重的話題。
北宋的軍隊數量不少,可以說幾倍於遼金,裝備的質量也不差,並且也率先應用了很多的先進技術。但是,單項的優勢並不能在戰場上整合為勝勢,戰鬥力衰弱,對外屈膝,這個王朝在歷史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窩囊的背影。
宋朝後來被人戲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卻是中國歷史上生產力最發達、社會最繁榮的朝代。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的兩倍多,都城汴梁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普通老百姓的衣著都比原來的朝代計程車大夫們穿得好。“四大發明”中宋朝佔了三項(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並得到了廣泛應用。北宋也是歷史長河中文星璀璨的年代,蘇洵、蘇轍、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李清照等,文豪出現的密集程度在中國曆朝歷代中首屈一指。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為當時世人仰慕的國度,就好像幾百年前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樣。可惜的是,唐朝在幾乎所有的對外戰爭中都勝利了,但是宋朝幾乎都失敗了。
針對宋朝的褒貶往往是由視角差異決定的,貶者關注的是軍事實力虛弱和民族利益受損,褒者關注的是綜合國力很強,尤其是文化成就十分輝煌。國家富強,但是軍事實力很弱,這一切都是起源於“陳橋兵變”起家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責忙禪位 梁方平怯敵火燒橋(3)
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是五代時期後周的大將,在後周世宗柴榮剛剛去世的時候被部下所擁戴(或者說有脅迫的因素在內),借出徵契丹之際在京師汴梁城外的陳橋驛發動兵變,繼而登基頂替了後周柴家孤兒寡婦的皇位。
由於自己不光彩的“篡位”經歷,出於做賊心虛的心理,宋太祖對於將軍擁有軍隊的實際控制力這一點非常忌憚。如果說“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為避免再次發生“黃袍加身”而做出消除隱患的“措施保險”,那麼後來宋朝政治體制的高度僵化,則是宋太祖為了後世子孫不再面對下一個趙匡胤而設計的“制度保險”,用來徹底結束五代十國軍人頻頻政變控制政治的局面。客觀地說,這些制度確實防止了軍閥割據的局面,整個宋朝沒有出現唐朝末期的軍閥割據,但是也播下了宋朝軍事失敗的種子。
為了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威脅其政權,宋朝統治者過分崇文抑武,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宋朝定都東京汴梁後,由於此地無險可守,宋太祖只能透過強化兵力駐守來形成一個人為的武力堡壘,那就是大量在都城駐紮禁軍。但如果在都城駐紮太多,一旦都城不幸被人控制,外地的勤王軍隊無法打勝,那同樣會是一個災難。
為了防備這種局面,宋朝統治者又暗中留了一手,那就是保持都城的兵力和其他各地的兵力大體上各佔一半的比例。
同時,為了防範其他武將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一幕,統治者實行的是兵將分離制度,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對行軍打仗、用兵多方限制,多處分兵,這雖然可以有效地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圖謀不軌,但這是與軍事原則相違背的,大大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軍事體制的設定使得軍隊沒有戰鬥力,作為士兵個體也是很弱的,可以說是一群“老爺兵”。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這在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