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堆積如山,王叡再想找到王衡所說的雜書已經是不可能了。
按理說王衡這也是一種不務正業之舉,不過王衡每天的功課都能夠按時完成,所以王叡也不以為意,只是告誡了王衡一句,讓他不要本末倒置,然後便陷入了沉思中。
王叡在來荊州之前,是琅琊王氏的族長,因此於經濟一道,他是十分精通的,今天聽了王衡所說的蒸餾之法,他敏銳的察覺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利益。
王叡又細細問了蒸餾酒製作的具體方法,很快便算出了這幾種酒的成本,一蒸酒的成本大概在每斗數百錢,二蒸酒每鬥成本近千錢,三蒸酒每鬥成本更是超過了千錢,這個成本當然是巨大的,可是王叡深知那些名門土豪的消費能力,這些酒的價格再加個十倍也能賣得出去。
至於這些酒標上高價會不會對黔首百姓的生活造成影響,王叡則沒有什麼憂慮,這些酒成本如此之高,本就不是給老百姓們飲用的,只有那些土豪名門,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或為面子,必定會對這些酒趨之若鶩,而且越貴的酒他們越會買得歡,賺他們的錢,王叡可是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心中有了定計,王叡對王衡道:“叔平,這蒸餾之法切勿洩露出去了。”
王衡點頭道:“孩兒省得。”
王叡又微笑道:“叔平,這些酒既然是你造出,那麼你就給它們取個名字吧!”
王衡沉吟良久之後,抬頭對父親道:“阿父,此酒既然是在武陵問世的,以孩兒之意,不如就取名‘武陵春’如何?”
4 刺史煩心軍政事 王衡為父薦高才
“武陵春?”王叡沉吟片刻之後便點頭道:“這個名字不錯,那此酒以後就叫武陵春了。記得給你康成舅父送幾鬥過去,他如果嚐了這種酒,一定會很高興的。”
王叡說的康成舅父也就是王衡母親鄭寧的從兄鄭玄鄭康成了,鄭玄除了經術之外沒有太多嗜好,唯一的嗜好也就是酒了,他的酒量比王叡更大,有一次他到王家借閱書籍的時候,王叡以琅琊當地好酒相款待,鄭玄與王叡以及琅琊當地名士歡飲竟日,喝了不下一斛酒,居然還沒有醉去,在琅琊名士圈裡一時也傳為佳話,在那個時候,喜歡喝酒也是名士的一個標誌呢。
在這個時候,王叡飲到了如此佳釀,當然第一個就記起了自己妻子的這位從兄。
王衡也知道鄭玄好酒,事實上,他第一個把蒸餾酒弄出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這位康成舅父,畢竟這位經學大家,一代儒宗,在東漢末年計程車人心目中的地位實在太高了,跟他把關係搞好,好處實在是太大了,有可能的話,王衡還想把鄭玄請到荊州來。
王衡點頭道:“等下一批酒蒸出之後,孩兒就會安排人給康成舅父送些酒過去的。”
王叡欣然點頭道:“還有幾位長輩,你也記得給他們送點酒過去。”
王叡說的這幾位長輩裡,便包括諸葛珪、諸葛玄等幾位與王叡交好的琅琊名士,還有王叡的同產弟,王衡的叔父王融等人,王衡自然也是滿口答應,他當然知道諸葛珪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父,能夠跟他們搞好關係,好處同樣也是巨大的。
諸葛亮歷史上可是跟著諸葛玄來到荊州躲避戰亂的,因為諸葛玄與當時的荊州牧劉表有舊,現在諸葛玄與王叡是同鄉,同樣有舊,如果再把關係搞好一些,諸葛玄同樣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帶著諸葛亮等人到荊州來躲避戰亂,等諸葛亮來了,王衡自然不會放過他,他會使出渾身解數,把諸葛亮弄到自己的手下來。
為了這個目標,這區區一些蒸餾酒,王衡又怎麼會吝惜呢?
王叡捻鬚微笑,他又拿起三蒸酒的瓷瓶給自己倒了一杯,細細品味著酒中滋味,很快,這杯酒他就喝完了,他又倒了一杯,王衡不得不再次勸道:“阿父,此酒雖好,酒性卻烈,不可多飲,多飲則傷身吶。”
王叡道:“吾兒勿須擔心,為父省得。近日多有煩心之事,難得今日得此佳釀,多飲幾杯也無妨。”
王衡道:“阿父有何煩心之事,不如說與孩兒聽,或許孩兒可與阿父解煩,亦未可知?”
王叡聞言不禁打量了兒子一眼,王衡才十三歲,不過身量與一般成年人相比已經算很足了,而且平日多讀經書,見識不比許多成年人差了,特別是今天王衡給自己奉上的武陵春酒,更讓王叡驚喜。再者說了,王衡作為王叡唯一的兒子,王叡對他是寄予厚望的,那麼現在把自己遇到的煩心事說與他聽,讓他參詳參詳也無不可,也算是讓他提前學習處理政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