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親與家族事業有了新的認識,對父親建立了男人之間的責任感。

就在變故突發前三個月,他也透過手寫書信的方式與父親交流,勸父親少抽菸、少喝酒,自己要在春節期間兼職和補習功課。在危難之中接此大任,像外界描述那樣,李兆會一步步把父親的小海鑫變成了大海鑫,男子漢般地接過擔子,有果敢商人的“狠”勁,更多是對父親難以割捨的愛與責任感。“公司是我父親的,不能讓它敗在我手裡。企業目前的條件比我父親創業時好了不止一千倍,我再做不好,就是我無能。”說到此處,縱是男兒也動情。 2007胡潤金融富豪榜,海鑫集團已升至13,海鑫鋼鐵目前的資產總額已接近100億。李兆會徹底褪去了青澀,出席會議等多種場合臉上都寫著鎮定自若的自信,只是鏡頭永遠捕捉不到李兆會眼神中的神秘資訊。

“超越財富” 的堅持

“超越財富”算是父親給李兆會留下的家訓。在這個快速消費品時代,成功與否已經與財產衡量的資料直接掛鉤。社會對於商人的認知多停留在一味追求財富的水平上。李兆會在海外學習了五年的商業管理知識,怎樣使用財富、管理財富、積累財富,他有自己的“海歸派”新銳視角。

在父親階段,海鑫尚留著深重的家族企業印記,董事層大多是親兄弟,抱著齊打虎的老觀念。在創業初期,家族式管理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憑藉感情上的向心力,能較快地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但隨著企業的規模擴大,股權不明晰、權責不明確、管理決策效率低下、矛盾層出,最終會給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強烈震盪。

李兆會 海歸派少帥之典範(5)

如何最佳化財富呢?李兆會大刀闊斧。第一步,在海鑫建立了人力資源部,改變任人唯親的用人制度。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做出正確的人才需求計劃,招聘到適合企業的員工,有效地激勵個人與組織。只有做到吸引高水平人才聚集,才能為企業的持續跨步騰飛奠定堅實基礎。第二步,李兆會先後投入1200萬元對員工進行培訓,組織350名員工參加成人高考,輸送120名員工到武漢科技大學深造,舉辦各種培訓班380餘次,受訓員工達27000人次。第三步,開創了全省乃至全國民營企業員工獎勵制度,幾年來拿出7200萬元為員工建設13棟住宅樓、31座小別墅,設定347萬重獎貢獻突出的人才。第四步,完善員工福利制度,為海鑫2100名員工辦理了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

新鮮的洋派作風帶給了這個古鎮人民別樣感受,董事長這個職位雖然高高在上,李兆會這個人卻心繫員工生活的好壞。在飛雪的冬日親*問特困員工家庭,帶去最實際的禮品和慰問金;在鋼鐵業普遍降薪20%的大環境下,他不僅沒有裁員降薪,還將旅遊當成獎勵送給貢獻突出的員工。李兆會對管理員工有一句口頭禪“不哭不累不是海鑫人,不富不樂誰做海鑫人”。

無論季節怎樣轉變,海鑫都洋溢著溫暖祥和的氛圍。

對於李兆會大刀闊斧改變家族管理模式的做法,媒體的報道方式多走向了“戲說”的路子,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奪宮”等詞彙聯絡起來。22歲+50億資產+企業制度改革,僅憑藉這些興奮點,媒體保持著對李兆會的高度“偏愛”,大多數文章的記者都是主觀判斷和蓄意歪曲,因為新聞已經成為消費品,抓住“讀者眼球”才是他們的目的。青年人當然應該務實、進取,將“換代執政”的民營企業迴歸到市場,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才能參與國內外的殘酷競爭。

媒體的“偏愛”讓李兆會聰明地遠離了輿論,處處低調,從來不接受媒體的訪問,而這也給他提供了相應寬鬆和健康的輿論環境,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成為怎樣一個企業家,以他的方式最佳化自己的財富。

除了每年出資500萬設立“李海倉光彩事業教育發展基金”,幫助沒有經濟能力完成高等教育的青年,2008年全國悲痛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李兆會第一時間與全國青聯秘書取得聯絡,代表海鑫向災區捐款1000萬,幫助災區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在這件事情上,他依然拒絕了媒體的大肆報道,只說了一句“捐款是一種責任,不想張揚”。

只五年時間,這個少帥富豪已經成為青年企業家的典範。對於他的未來,還有遠大的想象空間。

李兆會語錄

我是我父親生命的延續,我已經認定了挑起這個擔子,挑起來就將無怨無悔。

以前,現在,將來,財富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壓力。9000多人等著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