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7部分

排列順序,與各國當時的工業水平是基本吻合的。

大量的人口意味著更多勞動力和更大市場,以及戰時更多的兵員,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趕超英國,又具有先天的人口優勢,其國力超越英國自是必然之勢。

勞動力成本在英國率先上升,在擠壓利潤空間,削弱國際競爭力以外,還會造成社會思潮多元化,教育科技轉化為新的投資熱點的效果不能夠彰顯,國家競爭力的向下拐點則鑄成;自由主義思潮很早的發育,導致英國逐漸失去印度,福利主義進一步導致英國製造業的衰落。

勞動力成本上升週期的經濟社會管理是更為艱難的管理,英國最早經歷痛苦,並且毫無先例可循。

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展較早,在十九世紀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蒸汽動力較為普及,所以電氣革命開始,英國工業裝置更新難度較高,對於蒸汽動力依賴較大。

美德則正好在資產階級政府剛剛建立鞏固時期,南北戰爭和普法戰爭,資本家可以集中精力購買新式裝置。

英國有廣闊的殖民地人口作為市場來銷售,所以對於工業效率的追求和技術開發並不熱衷,所以英國工業在十九世紀末已經衰弱,但是貿易量不減。

大規模生產,尤其是美國的標準化工業生產的思想衝擊著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

日不落帝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相當大的一部分財富來源於對殖民地各類資源的侵佔。

比如剛剛佔領一片殖民地,其資源可以靠武力完全霸佔,無本萬利。

本傑明迪斯雷利的目光盯著的地方,是地圖,是地圖上,華國中亞省,英國控制的印度,兩者之間的阿富汗地區,他現在非常後悔,去年的出兵計劃,如果沒有華國的參與,英國再咬一咬牙,也許能完全佔領阿富汗的,但是現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他很清楚。

【1355 迪斯雷利的應變】

如果想要長期佔有,那麼需要在這片區域在軍事上派兵駐紮,在行政上設定各類機構,還要從當地居民中挑選代理人,讓廣大土著安心順服,這時候成本就增加了;而與此同時,各類資源會不斷萎縮枯竭。

這樣一來,成本增加,收入降低。

原有的殖民模式難以為繼,加上1879年的現在這個年代逐漸興起的獨立運動,日不落帝國的基石隨之動搖,經濟無可避免走向衰落。

本傑明迪斯雷利和英國的政治家們所面臨的問題,正是華皇經過了充分思考的問題。

華皇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英國的衰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除非他們能在這個時代,革新政治體制,不過,這不可能,甚至,到華皇重生來的二十一世紀,人家英國人還在沿用數百年的體制。

體制,一旦形成,要改變,基本上都是改朝換代不可,因為,體制內的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整體。

要想革新,那也頂多是小小的修補,類似電腦系統加個補丁,這跟重灌系統是兩個概念,所以,英國人只有果斷的備戰,打掉敢挑釁的勢力這一條路。

不過,華皇賭英國人會繼續推行外交上的綏靖政策,像是對待德國人那樣。

工業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變革,階層改變資產階級興起,生產力和工業發展迅速,國力增強,所以英國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並沒有當時的美德那麼熱切,他還是大英帝國,錢還是沒少賺,換技術也得花錢。

但是,美德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很看重,甚至可以說我們現在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發展就是在德國和美國,眾多技術出現在美德,工業能力強大,制度完善(美國不以軍隊出名,主要還是所謂的賺錢為主,也是實力不顯;德國在丞相卑思麥推動下完成德意志統一,歐洲霸主地位確立,普法戰爭法國被打的很慘,試想下一個統一的,擴張的,組織力強大的德國在工業革命下怎麼可能國力不強大)兩國雄起,主要是德國雄起。

美國是發財為主,世界地位並不像華皇重生之前的世界,美國仍然只是次強的地位,商品需要賣,需要原材料,殖民地都差不多沒了,只能幹。

一戰開始了,千百萬歐洲壯年喪生,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歐洲國家都受到了強烈打擊,美國遠在北美,大發戰爭財,二戰更是如此,強大的經濟、工業能力、對世界經濟的話語權一舉奠定強國地位。

以華皇目前的形勢,只要保證華國國內穩定,已經沒有任何列強有能力打到華國本土來,別說是英法,現在就算是把全世界前二十的列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