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並且讓海軍在此基礎上批丁作戰計戎很明顯,就算戰役行動由海軍全權負責,裴承毅都是這場戰役的直接策發者,甚至是最高指揮官。由此也就不難明白,天軍為什麼要在百忙之中抽出身來,讓原本應該得到休整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表演一番了。
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戰役企圖。絕對不能僅僅站在戰役的高度上。
,可
從裴承毅以往指揮的戰役行動來看,他的戰役企圖都與戰爭目的有關。即所有戰役行動都為最高目的服務。雖然這是一場世界大戰,共和國的最高戰爭目的就是取勝,而這也是包括裴承毅在內的所有共和國公民的主要任務,也就不可能從整個戰爭的目的來分析裴承毅在攻打馬里亞納群島時的戰役企圖,但是按照通常方式。世界大戰是由多場戰爭組成的,即世界大戰是戰爭的集合,而各個方向上的戰爭即相互影響。又高度獨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就沒有多少關係,卻由透過蘇聯與美國的關係、以及日本與德國的關係而相互影響。也就是說,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戰役企圖。至少得明白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最高目的。事實上,這也是個很基本的問題,即擊敗美國,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與主導權。那麼再退一步,為了實現這個最高目的,共和國肯定得分幾步走,而攻打馬里亞納群島只是邁出的第一步,甚至只是第一步的組成部分。如此一來。至少得搞清楚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邁出的第一步的目的。
晏然,這絕對不是一個易於回答的基本問題。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共和國的太平洋戰略中,第一步肯定是南下攻佔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解決側翼威脅,然後再東進與美國爭奪太平洋的絕對制海權,為進軍北美大陸打下基礎,但是客觀的講,共和國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即在佔領馬里亞納群島之後,直接攻打東面的夏威夷群島,然後以夏威夷群島為基地。出動艦隊與潛艇封鎖美國,切斷從美國本土西海岸與巴拿馬運河前往西南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並且利用在印度洋上的優勢力量,封鎖從南大西洋前往澳大利亞的海上航線,從而斷絕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聯絡。以澳大利亞的人口數量與工業基礎實力,如果沒有來自美國的支援,特別是來自美國的武器裝備,根本不可能成為攻打共和國本土的戰略策源地。
肯定有人認為這麼做很冒險。畢竟澳大利亞北面就是印度尼西亞,然後就是南海。
問題是,舊0多年前,美軍就證明了這條線路的可行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不是麥克阿瑟堅持從西南太平洋發起反擊(也多半是為了個盧目的,因為麥克阿瑟是被日軍從菲律賓趕了出來,而他的父親。即老麥克阿瑟還是第一任菲律賓軍事總督,麥克阿瑟就在菲律賓長大。直到讀中學才回到美國),而羅斯福又聽信了麥克阿瑟的建議(實際上主要是為了平衡海陸兩軍。避免尼米茲一個人主宰太平洋戰爭。讓陸軍、以及馬歇爾下不了臺),才做出了兩路並進的戰略決策。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便沒有麥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上發起的戰略反擊,隨著美軍回到馬里亞納群島。並且佔領了火山群島,加上由陸軍航空兵(即後來的美國空軍)對日本本土進行的戰略大轟炸,照樣能夠讓日本投降。要知道。後來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轟炸機也是從提尼安島起飛的,而不是從沖繩島起飛的。四多年過去了。技術進步有目共睹。不但戰略轟炸機擁有了全球轟炸能力,就連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郗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略轟炸機,加上海上基地、空中平臺等等新概念武器,以及更加強大的戰爭生產能力,別說以馬里亞納群島為跳板,如果日本的基礎設施再好一點,共和**隊甚至能夠直接攻打夏威夷群島,不用在馬里亞納群島上浪費太大的力氣。總而言之,從軍事角度考
正是如此,在判斷共和國海軍的戰役企圖的時候,就得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再來看,恐怕就沒有那麼好判斷共和國海軍的進攻目的了。
要知道,即便一切順利,即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5月8日登上馬里亞納群島,美軍也得從整場戰爭的高度來看待這場戰鬥。因為在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已經在大陸戰場上做好了進攻準備,共和國天軍的轟炸機部隊也趕了過去,即便是杜奇威,也得考慮到,共和國海軍很有可能是在為陸軍打掩護,即攻打馬里亞納群島是假,吸引注意力是真或者說麻痺敵人是真。
原因很簡單,如果認定共和國海軍將攻打馬里亞納群島,美俄當局肯定會認為,共和國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發起兩場大規模進攻戰役。特別是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