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其根源就是流動性過剩。
所謂的流動性,指的是在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中貨幣投放量的多少,所謂的流動性過剩,指的自然是擁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而這些多餘的資金,必然要自行尋找投資出路,而正如我們所說,巨大的資金如同一爐沸騰的鐵水,無論流入到哪個領域中,都會令這個領域煥發出巨大的熱度,於是便孕生了投資過熱現象。
那麼,究竟又是什麼原因,才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呢?
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知道,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由於長期依靠出口,使得在外貿中始終存在不斷推升的貿易順差,當那些獲得了大量外匯的出口企業,不斷地將手中的外匯兌換給政府的時候,政府就不得不向經濟體系內加大人民幣的投放力度,由此便造成了貨幣投放量過大,形成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對於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都已經承認了這一事實,唯一有所區別的是大家對具體數字的尺度不能保持一致,這樣的現象屬於中國國情所獨有,不過,好在事實已經相當醒目,即便是你我能夠觀察到的資料,也無法迴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根據早在2007年6月底的資料來看,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13326億美元,其中大約有2663億美元是在半年之內增長出來的,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之多。在這樣的前提下,央行隨之發行了超過十萬億人民幣,用來購買這些外匯資產。
十萬億人民幣流入經濟體系內,所造成的衝擊可想而知,當這些資金中的一部分流入樓市之中時,房地產市場想要繼續保持平靜,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
假如說流動性過剩是由制度性因素所造成的,那麼樓市資金中的第二大來源,恐怕仍然要歸結到制度上來,這就是中國經濟社會中失衡的收入分配。
陽光之下,再無新事。對於中國而言,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也早已不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根據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的基尼係數①早已超過了,而在獨立經濟學家的判斷中,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甚至會超過。即使刨除掉*和灰色收入等問題,我國收入分配失衡的現象,也已經相當嚴重。
在《財富》雜誌公佈的一份報告中顯示,在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的家庭間,其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了31倍之多,這樣的資料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中國的社會財富高度集中在高收入階層,由此導致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消費低迷、投資與進出口貿易空前旺盛。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後面還要談到。
投資過熱的結果,就是大量的資源被投入到了那些會帶來高回報的領域,而房地產市場的回報率又大大高於其他可投資的產業。這就再次在制度上為中國的過熱樓市,過高房價提供了資金上的基礎。
造成樓市中資金膨脹的第三大原因,儘管和民眾有著莫大的關係,但實際上認真思考一下,其本質仍舊難於擺脫制度上的影響,這一點就是居民儲蓄的轉移。
不論許多專家、學者如何諱言,中國的通貨膨脹現象,始終是籠罩在經濟體系上空的一層陰霾,儘管央行有著加息的舉動,但在這樣的前提下,扣除利息稅之後,人民幣實際上是以負利息的面目呈現在公眾面前,購買力的下降、貨幣的貶值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於是,面對著手中財富不斷縮水的現狀,中國民眾將資金從銀行中取出,轉移到投資領域,已經成為了自救的本能行為。而我們看到的儲蓄率負增長現象,正是源於這樣的現實。
在這幾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可用來投資的資本變得空前地充裕,儘管我們在資本領域還只能算是貧乏,但當這些資本集中在房地產市場當中時,便自然呈現出總體資金過剩的態勢。這其中既包括了社會富裕階層將高度集中於其手中的社會財富進行投資的要求,也有著普通民眾不希望手中的“保命錢”過度縮水的殷切期望。
那麼,為何這一富一貧兩大階層,都會將房地產市場當作最好的投資選擇呢?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中國的特殊國情說起了。
狹窄的投資渠道
在過去的幾年中,“世界工廠”這個詞被各方媒體廣泛地使用,在說出這個詞的時候,往往帶著一種“工業霸主,捨我其誰”的感覺,似乎煉出了更多的鋼、造出了更多的吸管、襪子和襯衫,我們就成為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製造業強國。
然而我們知道,在今天這樣一個因為資訊科技而變得更加緊密、方便的互聯世界中,世界本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