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競爭,革新報紙廣告;購進美國新式印報機,使每小時能印三大張的報紙9.6萬份;1918年10月,在漢口路、山東路口又新建了報社大樓。為在發行量上趕上《新聞報》,又用附送畫報的辦法積極發展訂戶,並探求快速投遞的方法。在史量才及張竹平、王欽堯、許燦庭等經營人才的努力下,《申報》發行量直線上升,由1912年接辦時的7000份,發展為1926年的14.1萬餘份,成為當時有數的大報之一,在全國特別是在民族工商界和知識分子中有很大的影響,在國際上也有一定聲譽。史量才也因此成了中國的“報業鉅子”。

史量才為實現“以企業造產為富國福民之本”的宏願,1921年他與南洋僑商黃奕住合作,創辦中南銀行,同年又發起創辦民生紗廠。後來他還協助友人擴大五洲藥房和復興中華書局。這樣,史量才就把自己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金融、實業界。

1927年史量才購進《時事新報》,之後又經受了一場《新聞報》股權風波。1929年1月,史量才由董顯光出面,在北京與《新聞報》外商股東、美國敦士福開森秘密談判讓渡股權事宜。談判商定,由史出資80萬元收買福開森在《新聞報》的全部股權。訊息傳出後,《新聞報》華籍股東、經理汪伯奇憤憤不平,報館同人在報上展開了一場“收回股權”的宣傳攻勢。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為有利於實行新聞控制,也乘機進行干預,宣稱對此“將予以相當處置”。處事一向謹慎的史量才,不得不做一些退讓,與《新聞報》同人會晤時,史量才說:“《新聞報》外商股票轉讓於華商,成為純粹華商的產業,當為諸君子所贊成。新股東以我和我的學生錢新之、吳蘊齋為主,並有中南銀行,金城銀行主持人參加。我保證新股東方面決無北洋軍閥在內,外間傳說,純屬謠傳,今後事實可以證明。本人也決無吞併《新聞報》意圖,想成為報業托拉斯。此後,《新聞報》還是一張獨立自主的報紙。內部一切事務仍請汪氏昆仲照舊主持。我對於各部分亦不無端干涉。”

雙方談判結果,定下幾條協議,其中包括史量才退出300股,使所掌握的股份不超過總股量的50%。《新聞報》同人,對此感到滿意。《新聞報》股權風波就此結束。史量才原計劃任董顯光為《新聞報》總經理,戈公振為總主筆,這時只能放棄。

經歷這場風波,史量才開始意識到,發展產業會與國民黨當局發生直接的利害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報紙”的發展天地終究是有限的。這也成為史量才後來反對專制、支援進步的一個起點。

1932年1月28日深夜,“一二八”事變爆發,上海人民全力支援奮勇抗日的十九路軍。

1月31日,在四川中路中國企業銀行樓上的大廳裡,上海的地方名流史量才、黃炎培、王曉籟、虞洽卿等32人聚集在一起,宣佈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史量才穿梭於到會的名流之間,特別忙碌。他被推舉為“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的會長後,用炯炯的目光環視在座的各位,講了一番很動感情的話。他說:“我年近花甲,自幼深懼列強瓜分中國,立誓生不作亡國奴,死不作亡國鬼!觀在日軍已向淞滬侵略,十九路軍已奮起抗戰,吾人伸頭一刀,縮頭一刀,如果畏縮退避,恐仍不能保得生命財產,不如奮勇向前,抗戰救國!世界上不戰而亡的人叫做亡國奴。雖戰而敗,但屢敗屢戰,而仍不免失地的人,叫做義人。義人之國叫做義國,義氣留天地,誰能亡它?誰能奴它?歐戰時,比利時不是一度亡了嗎?但世界上絕無一人稱比利時的人為亡國奴。比利時人拼了死命,保持國格,最後終於翻身。……”他的這番話,講的到會的不少人眼眶溼潤,點頭稱是。

第二章 報業鉅子史量才遇刺案(4)

會議作出決定,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的宗旨是:慰勞軍隊,救護難民,調劑金融,維持商業,聯絡軍民。會議還就維持會的組織、活動經費與活動方式作出具體的規定。這個在抗戰風雲中自發形成的“市民”組織,在整個淞滬抗戰中實際上擔起了國民黨地方政權理應擔負、但被放棄了的那一部分職權。

1932年1月14日,淞滬抗戰爆發前,面對日本海軍在上海尋釁鬧事,面對國民黨當局的節節退讓,史量才就在哈同路(現銅仁路)自己的寓所,約請工商文化界人士20多人,討論時事,商議對策,組成“壬申俱樂部”(這年農曆為壬申年)。之後,壬申俱樂部又接連召開三次會議,這個俱樂部實際上就是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的前身。

自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成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