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毗鄰地域的吞併,將這些人納入了同一帝國。中華民族的形成程序依靠一個縱橫交錯的網路,該網路由隸屬、服從、同盟的關係組成,朝廷制定的嚴格規則決定了它的執行方式。
在歷經19世紀中期的穆斯林大規模叛亂之後,中華民族的形成程序行將結束。中國的歷史中心地區被居住著異族人口的外省圍繞著,這些異族人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性,但願承認清王朝(由滿族建立)的統治權。然而,三個周邊地區給帝國製造了一個重大問題:在東邊,臺灣島曾因《馬關條約》(1895)而割讓給日本,並且長久地脫離中國的統治;1933年,*分裂主義勢力企圖利用日本入侵在中國製造的混亂,將新疆分裂出去;西藏承認其從屬於清廷的地位,但部分貴族和上層僧侶利用清朝的衰落和英國在該地區的野心,試圖讓外部世界承認其“獨立”。一個世紀以後,這三個省份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仍是難題,並且對北京、外部和跨國勢力而言,都構成了一個戰略關鍵。出於某些宗教或民族原因,某些政治勢力心存削弱中國的崛起、破壞將這些省份團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的野心。
這些運動發生在人們的身份認同危機的背景下,是建立在多種不同因素(宗教、文化、種族等)的基礎上,從根本上說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