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需要美國的支援。越南1978年6月加入“經互會”後開始徹底倒向莫斯科,這對中國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1991年突然出現的兩個重大事件打亂了中國的戰略佈局:一、二月份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及12月的蘇聯解體。第一個事件使中國看到美國在軍事技術方面享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優越地位,並使她感到自己的軍事實力與這個日後自己的主要對手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將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第二個事件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中國的外部壓力,但對中國領導人提出了警告。蘇聯共產黨在經濟改革上的明顯失敗使其在人民面前完全失去合法性,並最終導致垮臺,中國領導人應從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最終在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幹涉,以及它在全球碳氫化合物最大產區的核心區域長期駐軍,對中國來自中東的能源供應形成主要威脅。而且在此之前,美國已在中亞建立基地,並同樣在盛產碳氫化合物的阿富汗進行軍事幹涉。美國的第二個行動加速了與中國外交關係的和緩,並使得俄羅斯和印度走得很近,尤其體現在軍事領域。
為了適應唯一超級大國的出現,近25年不僅使中國政權修改了其經濟政策和戰略理論。這個超級大國的領導人有時面對中國政治制度公開表示反對,這種言論經常隱藏在其表面隨和的演講中,而這些演講的主要目的都以不影響美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為前提。儘管美國領導人一次又一次發表或挑釁或隨和的言論,但中國不給美國留下實現其目標(用盡一切方法使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消失)的任何可能性。中國領導人密切注意美國的舉動,破譯其長期戰略,並預見其敵對行為。儘管“中國現在並不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任何威脅”,國防秘書辦公室:《中國的軍事實力2005》,國會年度報告,第13頁。美國軍事分析家還是坦率地表達了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能為北京提供“遠遠超過臺海,而且能在亞洲進行一系列活動的軍事力量”的吃驚。從華盛頓的立場來看,美國自然不應該被中國認為是一大軍事威脅,而且中國由於“在地區(亞洲)致力於軍隊現代化而體現出一種潛在的威脅”,這種威脅具有挑釁性。因此,美國從太平洋到*—波斯灣地區部署了大批軍隊。假如中國海軍冒險在安的列斯沿岸巡邏——維持受到美國和委內瑞拉緊張局勢威脅的拉美的脆弱平衡——華盛頓將會做出什麼反應呢?實際上,辯證的對立是有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在2001年9月11日後新保守主義者在華盛頓掌握大權開始後,戰略分析以“善”與“惡”的觀念為依託了,這樣,世界以極端善惡二元論的方式非常明顯地加以區分。美國被賦予不受時效約束地在海洋穿行和在全球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力,這是因為它保證“善”的力量終將勝利。中國作為共產主義國家,代表“惡”並應該在其領土上保持防守姿態。這種基於國家間關係而濃縮的極端觀點代替了美國戰略的指導路線,並使美國的軍事霸權(當然還有經濟上的霸權)具有合法性。美國分析家天真地認為中國將“試圖更快地訴諸武力和強制措施以便從外交優勢中獲利,她將安全利益放在首位”。國防秘書辦公室:《中國的軍事實力2005》,國會年度報告,第14頁。難道這不是用典型的美國式習慣方法來臆斷中國嗎?實際上,中國追求的是透過經濟發展展現實力,這需要她保護中長期的重要利益。在軍事力量的同步發展的情況下,她要確保其可靠的威懾水平。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近幾個世紀中國的歷史和她在現代化上加大投入的現實,都不應該引起特別的恐懼。倘若臺灣方面宣佈“獨立”的前景是一個能夠引發危機的因素,華盛頓會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向臺灣當局施壓,並強制推行更加現實主義的政策。在“臺灣問題”上只有一種可能迫使北京進行軍事冒險,那就是美國對“*”失控。現在,考慮到地區的力量關係和臺灣新政權的願望,2008年3月馬英九當選後,重新開啟恢復中國對臺灣行使主權的談判是完全有可能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的主權質疑(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她的思想觀念和商品以越來越驚人的速度傳播著,跨越了人為的障礙。這些障礙是由不同的主體週期性地建立的,以期保護他們的經濟、安全以及政治體制。隨著從今以後不可避免地對外開放,全球化的趨勢給中國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中華民族是歷經數個世紀緩慢形成的,而且人口呈現出多樣性的構成形式,不同的人群起初被遏制政策分隔開來,一些分隔要塞負責控制和穩定帝國的邊境。為了確保中國整體安全,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