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平臥;重者稍動則喘息不已,甚則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嚴重者,喘促持續不解,煩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脈浮大無根,發為喘脫。
喘證的名稱、症狀表現和病因病機最早見於《內經》。如《靈樞·五閱五使》說:“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髒》日:“肺高則上氣肩息。”《靈樞·五邪》雲:“邪在肺,則病面板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書中提出肺為主病之髒,且可涉及腎、心、肝、脾等髒,描述了喘證的症狀表現,提出喘證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內傷,病機也有虛實之別。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所言“上氣”即是指氣喘、肩息、不能平臥的證候,亦包括“喉中水雞聲”的哮病和“咳而上氣”的肺脹。金元時期的醫家對喘證的論述各有補充。如劉河間論喘因於火熱,他認為:“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甚而息粗……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元·朱丹溪認識到七情、飽食、體虛等皆可成為內傷致喘之因,《丹溪心法·喘》說:“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髒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明·張介賓把喘證歸納成虛實兩大證,如《景嶽全書·喘促》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指出了喘證的辨證綱領。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清·林佩琴《類證治裁·喘證》認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這些論點,對指導臨床實踐皆具有重要意義。
喘證既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病證,亦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它所涉及的範圍很廣,不僅多見於肺系疾病,且可因其他臟腑病變影響於肺所致,因此應結合辨病,西醫學中如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源性哮喘、肺結核、矽肺以及癔症等發生呼吸困難時,均可按照本節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喘證常由多種疾患引起,病因很複雜,常見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