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慶賀說:“從今可以躺在床上閉上眼睛睡覺了!”“宰相之錯”武則天鎮壓了舊王朝的勢力,同時急需培植新王朝的勢力,因此,不拘一格,放手招官,廣延人材。
武則天很重視科舉。科舉的考生,一是來自學館,叫“生徒”,一是來自州縣的推薦,叫鄉貢,或貢生,以往,州縣的奏呈,總是把貢物開列在前面,而貢生則寫在後邊。武則天把貢物與人才的關係倒置過來,把貢生放在首位,以示朝廷更重視人才。她做了皇帝,親自考問貢生,破格錄用,稱為“殿試”原來,只開文科選士,武則天又開武科,選舉將材。武則天廣開科舉,仍恐埋沒人才,又詔令臣民皆可“自舉”,有所專長,均可錄用。這樣,她仍唯恐有失賢能,又派出使者四出網羅,致使確有才能的一些落第舉子,冬烘先生,也被選拔來做官了。
當時,朝廷上下,人材濟濟,武則天憑藉自己的明察善斷,在大批人材志士中遴選出許多出色的將相,委以國任。如宰相李昭德、魏元忠、杜景儉、狄仁傑、姚崇、宋使在群奸、酷吏出入宮廷的不正常情況下,整個國家仍然保持正常狀態。不但免於內憂外患,而且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這同武則天的政略不是沒有關係的。
武則天重視和發掘人才的故事很多。相傳,武則天看到一篇叛亂者的文告,叫《討武為日月當空。武則天取以為名,喻意自己稱帝,猶如日月經天。檄文氣勢磅礴,文詞犀利,數其罪行,揭其隱私,淋漓盡致。武則天從容悅色地讀著,當讀到“一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意指高宗新死,中宗即被廢黜幽禁),“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她問道:“何人所為?”左右答曰:“駱賓王。”駱賓王是位難得的才子,時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詞齊名,同為初唐四傑。他一生仕途坎坷,鬱郁不得志,其詩文亦多悲憤之詞。武則天感慨地說:“這樣的人才,怎能使之流為叛逆!這是宰相的過錯啊!”
武則天廣延人才,不論出身,均予位置,故正員數額不足,又廣置員外官。當時在朝廷上,“緋衣比青衣多,象板比木笏多”,即高階官吏比低階的多得多。故而有“補闕連車載,拾遺用斗量”的諷詠。補闕、拾遺都是武則天時置的諫官。這些官可用車載斗量,可見其冗濫了。
武則天雖以祿位收取天下人才,發現不稱職者,也能以法繩之,因此大批不稱職的冗員或被降職,或被罷免,或被流放,或被刑戮。這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女皇的困境武則天,身為女皇,改李唐為武周,這樣,在帝位的繼承人問題上就使她陷入了困境。
她在建國號後,即啟用武姓的子侄,或擢為宰相,或封為將軍,臣子有功則賜以武姓,又免天下武姓的租賦,改文水縣為武興縣,追封武氏家族的先人,併為之上諡號,立廟宇,顯然,她是想傳位於武氏。然而,李昭德、狄仁傑等幾位有見識的宰相,都先後對她說:“姑侄與母子,孰更親近呢?陛下若立兒子,千秋萬歲之後,可以永享兒孫的祭祀;若立侄子,誰聽說過侄子為姑母立廟奉祀的呢!假如那樣,先帝的陵寢也要被廢毀了。”武則天聽了這話,為之心動。因而,久久不立侄兒武承嗣為太子。一天,年已七十四歲高齡的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昨夜,朕夢見一大鸚鵡,兩翼被折斷了,卿看是何徵兆?”狄仁傑乘機借題發揮說:“鵡者,武也,即指陛下,兩翼即指陛下的兩個兒子,陛下若起用兩位殿下,兩翼不就復振了嗎?”武則天從此打消了立侄子為太子的念頭,從外地召回三子廬陵王李顯。四子皇嗣李旦願遜兄長,李顯遂又被立為皇太子。
不久,老臣吉頊來拜見武則天,說:“臣將遠出,永無再見之日,願進一言。”武則天命為他置坐,吉頊問道:“陛下,杯水杯土,兩者有爭嗎?”答曰:“無爭。”“水與土合而為泥,有爭嗎?”答曰:“亦無爭。”“那麼,分泥為二,一半捏為佛祖,一半捏為天尊(道教的師祖),是否有爭呢?”那就有爭了啊!“武則天說。吉頊語重心長地說:”臣也以為有爭。今皇太子羽翼未豐,外戚諸王其勢已成,陛下何以處置,方使兩者相安呢?“
武則天也深以為慮。然而,她既擬傳位給兒子,又怕以後李唐宗室掌權,會使武氏宗族死無葬身之地,所以,不忍剪除諸武。於是她想出個自我安慰的辦法,即將武姓侄兒和李姓兒子、女兒找來,讓他們在廟堂上,共同祭告天地,一起宣誓,彼此相扶,並立下鐵券,藏於史館。
但武氏勢力和唐宗室的勢力是勢不兩立的,並不因一紙誓言而相安無事。705年,武則天正在病中,宰相張柬之等發動宮廷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