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上看下看,擰擰眉頭咧咧嘴,說瞧著似乎是有一點兒象……其實那年月測量技術很不過關,就連中國官方地圖拿出來,你要不標註州、郡或者城市名稱,也沒幾個人瞧得出來——凡瞧出來的,估計是根據了突出海上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或者黃河、長江的大致走向——更別說倭人了,他們也光知道疆域南北長、東西短,具體是什麼形狀,那根本一頭霧水啊。
是勳說好,那你給我指指,邪馬臺國究竟在哪兒哪?牛利都躊躇半晌,先問,您這畫的哪兒是北啊?在是勳給出正確答案後,他就在島嶼中北部偏西,距離海岸線不遠的地方指了一下。
千古疑難得解,是勳不禁舒懷大笑,隨即一指牛利都:“汝滿口謊言,焉敢欺吾?!”命左右,叉出去打!(未完待續。。)
第二十六章、往徵不難
日本人最早跟中國交通,是在東漢初年,史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後來這枚金印還真從地下挖出來了,就此存放在日本福岡市博物館內,上刻明明白白的五個篆字:“漢委奴國王。”
“委”就是“倭”,意為短小,據說這名字還是光武帝給取的,因為瞧著對方比侏儒也高不了多少,故予賜名。這倒並非劉秀不厚道,而是當時中原士大夫的通病,好字眼兒不能隨便賞賜給蠻夷。
倭人自稱的發音是“yamato”,跟“邪馬臺”一樣,後來就以“倭”這個漢字來表注此音,要隔許多年以後,就跟亞當、夏娃吃了蘋果似的,他們才終於發掘出羞恥感來,從而改用比較高大上的“大和”二字替換了“倭”字。所以說,倭就是邪馬臺,也就是大和——至於“日本”之名,又得好多年以後,到中國隋唐之際才始確定。
關於東漢初期日本列島的情況,以及那方金印印文含義,學術界向來爭論不休。就是勳本人的看法,應該斷為“漢、委、奴國王”,也就是漢朝所屬的倭地的奴國之王。當時倭地有一百多個小國,相互攻伐、兼併,其中有奴國——據牛利都所言,奴國如今也還存在——並不一定跟如今邪馬臺似的最大,或者稱霸,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得渡海峽,並且得以覲見漢朝天子,就此混到了一個國王的名號。
此後倭人亦屢次與中國交通。但大多數都只走到朝鮮半島北部而已。沒得著機會入朝覲見。一直要到原本歷史上的曹魏景初二年。邪馬臺女王卑彌乎的使者難升米才終於抵達洛陽,再度得到中國天子的冊封。這回下賜的金印後世尚未發現,但是印文傳下去了,寫做“親魏倭王”,等於承認卑彌乎女王及其繼承人為全倭之主。
但是關於這個邪馬臺國究竟在日本列島的什麼地方,學術界仍然爭論不休,難下定論。主要分兩派,一派認為處於北九州。因為這裡是列島最早的文明起源地;另一派認為是在本州中部的大和盆地,因為大和就是邪馬臺嘛,這裡是日本王國的都畿所在。
關鍵那時候日本並沒有文字,無論地下挖出多少遺蹟來,你都無法確定那就是邪馬臺,而不是別的部族比方說奴國、狗奴國等等所有——就好比普遍認為二里頭文化代表了夏朝,問題找不到一個“夏”字,那就難下定論。所以相關日本古史,還得從中國古籍中去尋找,最重要的記載就在《三國志。魏書。東夷列傳》裡——《後漢書》成書比《三國志》要晚。價值必然不及。根據書中所述,按查方位。本州中部說根本合不上,可是要按照所計里程計算,那就只能是本州中部啊,北九州說又站不住腳了。
所以是勳也一直很感興趣,這個千古謎題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只是他心中本就有傾向和猜測,所以這回就特意取出事先畫好的列島地圖來,交給牛利都指認。
是勳前一世對日本古代史也頗有興趣,說不上專家,起碼律令制下的官位、分國,都能背出一多半兒來,從飛鳥、奈良的古代王政到平安朝攝關政治,再到鎌倉、室町、江戶三代幕府,基本歷史脈絡也還能捋得清。所以他對日本列島的輪廓是有大概印象的,根據記憶所勾勒出來的海岸線,相信哪怕再過幾百年,真正的日本人都不可能畫得比他更象了。
可是他特意把本州島、四國島和北海道全都給折了起來,光露出一個九州島來給牛利都指認——你不是說倭地南北長、東西短嗎?那必然不包括那三個大島啊,只可能是九州哪。
所以說,基本可以肯定邪馬臺北九州說是正確的。
隨即是勳偽作大怒,喝令把牛利都拖出去打。牛利都慌了,連連告饒,旁邊兒柳毅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只好幫著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