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題訪問哥倫比亞大學天體力學教授普爾,普爾說:“過去幾年整個世界處於騷動不安之中,精神和物質均如此。物質的騷動不安,如戰爭、罷工、布林什維克起義等可見事件,實際上是以精神深處的騷動為基礎的,具有世界性……。這種同樣的動亂精神已侵蝕了科學……”

還有人解釋:“還有一個看來是最重要的原因:新現象是一位德國學者預言的,而英國的一些學者驗證了它。不久前還屬於兩個敵對營壘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們又開始一道工作了。或許,這就是新的時代、和平時代的一個開端?據我看來,人們嚮往和平是愛因斯坦的榮譽不斷增長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麼說,愛因斯坦一下成為世人崇拜的偶像,他的傳奇故事有了普遍的世界性。請看德國外交部收到的各國對愛因斯坦訪問的報告:1920年6月,奧斯陸:“愛因斯坦的演講受到公眾和報界異乎尋常的好評”。

1920年6月,哥本哈根:“近來,所有不同觀點的報紙均發表長篇文章和訪問記,強調愛因斯坦的重大意義,‘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偉人’”。

1922年4月,巴黎:“……轟動一時的新聞是,首都的自以為學識高深的人都不願放過機會”。

1923年1月,東京:“當愛因斯坦到達東站時,那裡人群密集,連警察也無力應付這些危險的人群……,菊花節那天,天皇、攝政王、王子王孫都沒有舉行招待會,一切都圍繞愛因斯坦轉”。

1923年3月,新德里:“到處充滿著極大的熱情……報紙每天都設專欄報道他的行蹤……”。

1925年6月,蒙得維的亞:“他是首都談話的話題,他成為頭條新聞達整整一星期之久……”。

“相對論熱”使得愛因斯坦的每次講演都是人山人海,講演大廳裡總是擠得水洩不通。聽眾往往有上千人。要想知道愛因斯坦教授在哪裡作報告,只要看一下這時人們朝哪裡奔跑,就知道了。聽眾中,湊熱鬧、趕時髦的人當然是大多數,而且有不少外國遊客。一位目睹當時情景的人作了如下描述:“報告廳裡坐著許多身穿珍貴襲皮大衣的美國、英國闊太太,她們手舉望遠鏡,仔仔細細地端祥著這位學者。”

報告一結束,這些外國遊客就衝向黑板,為了搶奪這位紅極一時的學者寫字留下的粉筆頭。他們想把這些珍貴的紀念品帶回家,到處炫耀。

人們對愛因斯坦的崇拜到了頂點。1921年6月13日,霍爾丹爵士把愛因斯坦介紹給英國皇家學院。那是愛因斯坦第一次訪問英國,住在海爾登爵士家裡。一進爵士家,海爾登的女兒一知道站在眼前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時,竟激動得昏了過去。

海爾登爵士後來回憶愛因斯坦的英國之行,說:“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不希望自己被人注意,但是那無庸置疑的天才卻驅使著他,不許他有片刻的休息。”

★ 名譽後面的苦惱

在舉世矚目的榮譽面前,愛因斯坦沒有道理不高興,可榮譽帶給他更多的是苦惱。莫什考夫斯基說:“榮譽也要求作出犧牲,而如果可以談到追逐榮譽的話,那麼在這種追逐中,在所有的場合中,愛因斯坦扮演的都是獵獲物,而不是狩獵者。”

從1919年11月9日早晨起,愛因斯坦就成了新聞界與公眾的“獵獲物”。

記者們一撥又一撥地撳響了哈貝蘭大街5號的門鈴。談話、採訪、拍照、沒完沒了的追問、故作深刻的對話、添油加醋的渲染,還有廉價的吹捧,把愛因斯坦全弄糊塗了,也弄得緊張萬分。

愛因斯坦不無感慨地說:“我最兇惡的敵人還是郵遞員;我已擺脫不了他的奴役了!”

那真是可怕的場景!

每天早班郵件一到,圍攻就開始了。他會收到成百上千封討照片、討親筆簽名的信。許多信封上連地址也沒有,只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收”幾個大字。也有一些討論科學問題的信。有人請他解釋空間怎麼會彎曲,有人請他證明宇宙怎麼能有限,有人請他說明時間怎麼能像橡皮筋似地拉長縮短。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小問題,只要教授花費一分鐘時間回答。也有請求幫助的信:一個青年學生沒有考上大學,請教授在教育部說說情;一個青年發明家的新發明被埋沒了,請教授在科學院裡講幾句話;一位年輕婦女作為“天文觀察者”自薦效力;一家雪茄煙廠廠主告訴他已把自己工廠生產的一種新型雪茄取名為“相對性”……

艾爾莎成了愛因斯坦的收發秘書。她每天得把信件分類,一些她留下不回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