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9部分

跟魯王交好後,燕國那邊就能輕鬆一點了。

至於魏國……魏國如何處置呢?鄭王是無論如何也咽不下這口氣的!

第381章 有辣椒了!可以吃涮鍋了!

趙家是隱姓瞞名逃到鄭國來的,假稱姓“周”。

趙肅選鄭國一是因為鄭國離魯國近; 魯國有個風吹草動的; 趙家都能很快得到訊息,如果魯國姜氏想捉拿趙家; 他們得到訊息快一點也能趕緊跑。

二來呢; 則是因為鄭國風氣散漫。鄭國先王修仙修得有多荒唐是舉世皆知; 奇特的是他這麼荒唐,王權還不小; 不然王都和王宮也不會成功改名,最後也就是逼死老臣的名氣臭了一點,才不得不“規矩”起來。

鄭國上下都不關心別國的事; 自有“上國”氣度。哪怕是一江之隔的魯國在鄭國人眼中也是“疲弱”“荒唐”的印象——魯國有一個朝午王就比鄭國修仙的先王更荒唐了。

趙肅也選對了地方,趙家以“魯國長山周氏”之名進入鄭國後,稱得上一切順利。

在選擇落腳安家的城市時; 趙家有人希望在鄭國邊境找個地方就行了,離魯國近一點,好打聽訊息。

趙肅卻一意孤行,帶著族人直接進了鄭國王都望仙城。

王城底下的日子自然不太好混。族中不是沒人抱怨; 但這也避免了族人偏安; 一入望仙,趙肅立刻帶著族中精幹子弟出門交友、打探情形,雖然花錢如流水,卻沒人抱怨。

因為都知道到了王城腳下,如果不摸清情況; 很有可能不知什麼時候就死了。趙家人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拼著節衣縮食過了一段苦日子後,趙肅看中了當時還是個小可憐的鄭王,當機立斷,舉家投奔,而且一去就自報家門,半點不帶隱瞞的。

這種態度討好了當時被所有人忽視的鄭王,也可能是求賢若渴,趙肅送出家中幾個子弟,特別是把趙薈介紹給鄭王后,鄭王就收下了趙家的投效,趙家才算是背靠著鄭王,在望仙城紮下根來。

不過趙家還真沒佔鄭王什麼便宜。

他們剛投奔過來時,鄭王手中無權,別說給他們好處讓趙家人當個小官,他自己都籠絡不住什麼官,手握重權的世家都不帶看他一眼的。等鄭王繼位後,又迫不及待的要去拍世家的馬屁,趙家還是沒佔到什麼便宜。

“我對鄭王,已經仁至義盡。”趙薈說。

龔香深有同感的點頭。只要趙薈肯幫魯國坑鄭國,他現在說他是一心一意愛魯國,是專門跑到鄭國去給鄭國下套的,龔香都能誇他幹得好。

趙薈笑道,“我知兄不信我。”但他不能不表白心跡,不能不替趙家投奔鄭王的事做一番美化:結論就是趙家待鄭王曾經一片丹心,無奈鄭王辜負了他們,所以他們已經悔悟了!已經覺醒了!

趙家還是魯人,從身到心!

兩人夜夜飲酒暢談,趙肅也覺得差不多該到正題了。

“兄可知曉,在鄭國有南刑北鍾?”趙肅問。

龔香點頭,這個他當然知道。南刑北鍾指的是鄭國的兩個最大的世家,不過在差不多七八十年之前,這兩大世家中的刑家遠沒有現在的氣勢,幾乎佔據了鄭國產糧最多的三座大城,兩座小城。

因為之前鄭國雖然糧食好,但出名的就一個,鄭國米,這是直接往梁帝那裡送的貢品。

不像現在,整個鄭國都靠賣糧為生。

糧食嘛,是長在地裡的。換言之,誰家地多,誰家的糧就多。

鄭國,刑家地最多。

刑家的家訓是族中弟子屋裡可以沒書,但手中一定要有地。所以刑家在發跡之前在鄭國的形象就是普通的地主,就算刑家傳承很久了,就算刑家子孫很多很多,幾百年下來,一座城又一座城八成的都姓刑,南邊刑氏成了最大的姓氏,那又如何?不讀書!

刑家子弟當然也不是不讀書,只能說家訓流傳太廣,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

最後就造成刑家很富有,但刑家子弟沒有一個在鄭王身邊的,就算去了,也會立刻被其他士子公卿給趕走。

“刑家翻身的機會是先王給的。”趙薈口中唯一的先王,當然不是姜元和朝午王,而是姜元的爺爺,朝午王的兄長。

鄭糧賣燕,刑家擁有最多的土地,出產最多的糧食,迅速一躍而成鄭國最有影響力的勢力。刑家也抓住這個機會,成為了南刑。

與刑家相比,北鍾則是另一種命運了。

鍾家不喜爭鬥,不喜刀兵,不喜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