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這種科幻小說式的情節對於人的定義是有啟發意義的。近來,電腦科學家們基於人工智慧設計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而提出人受到了如下的考驗:舉止象人者即是人。因為人類行為的進化途徑並非全部都同樣可以通行,所以人類行為可以加以比較準確的定義。進化並沒有使文化成為萬能。在許多更為傳統的理論家,以及相當一部分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中,存在一種錯誤的概念,認為社會行為可被賦予任何一種形式。極端環境決定論者從人類是其自身文化的產物這一前提出發,認為“文化造就了人”。這個公式還可以是“創造文化即創造人”。他們的理論只對了一半,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由於其環境、尤其是文化環境和影響社會行為的基因兩者之間的相鉅作用造成的。雖然世界上數以百計的文化對我們這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似乎千差萬別,但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各種形式只構成了地球上社會性物種已實現的組織形式中的很小一部分,而比起藉助社會生物學理論所能想象出來的各種組織形式來說,那就更少了。

問題的關鍵已不在於人類社會行為是否由遺傳決定,而在於遺傳決定的程度到底有多大,遺傳作用的大量證據比大多數人、甚至比遺傳學家所能想象的還要詳盡,還要有說服力,我還可以進一步說:遺傳起著決定性作用。

說到這裡,有必要給那些由遺傳所決定的特徵下個確切的定義。這種特徵不同於別的特徵,至少部分地是因為存在著一個或多個獨特基因的結果,重要的是,對遺傳影響的客觀估計需要把同一特徵的不同情況相比較。比如,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條件限制,說藍眼睛是遺傳所致就沒有多大意義,因為藍眼睛是基因和很大程度上最終使眼球虹膜著色的生理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如果說藍眼睛和棕色眼睛之間的區別完全地或部分地是源於基因的差別,則是有意義的,因為這是可加以檢驗並可以用遺傳學規律加以解釋的。然後就應該考慮更多的資訊了,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兒女,以及更遠的親戚,他們的眼睛是什麼顏色?再把這些資料與孟德爾遺傳學中最簡單的遺傳模式相比較,這一遺傳模式基於對細胞增殖和性繁殖的瞭解,認定只有兩個基因在起作用,如果所考察物件的基因數與此吻合,就可用這一雙基因遺傳模式來解釋其差異,如果不吻合,就需要採用更為複雜的模式。所考察物件的基因數越多,所採用的相互作用模式就越複雜,直到所採用的模式跟物件的基因數達到比較合理的吻合。在上面的例子中,儘管存在著複雜的變化使這些例子不如教科書上的例子那麼完美,但藍色和棕色眼睛之間的主要差別實際上是以兩個基因為基礎的,對一些最複雜的特徵,可能有數以百計的基因在起作用,即使採用先進的數學方法,一般也只能對其影響程度作出粗略的測量。但是,如果分析得當,遺傳影響的存在和大體程度還是可以確定的。

人類社會行為基本上也可以用與此相同的方法加以估計。首先,把人的社會行為和其他物種的行為相比較,然後,透過研究人種之間和人種內部的差異加以估計,但這種方法要困難得多,而且解釋也是多種多樣的。當我們把經過選擇的主要種類的動物和人類作比較時,遺傳決定論的狀況表現得最為尖銳,解剖和生物化學分析揭示出、人類最親近的進化近親——亞洲、非洲的大猿和猴子具有某些普遍的人類特徵。如:

象大部分鳥類和中南美洲的狨那樣,人類的親密的社會組合中包括10至100個成年者,而不是僅僅只有兩個,也不象許多屬種的魚或昆蟲那樣,數以千計地形成社會組合。

雄性大於雌性,這在舊大陸的猴、猿和其他許多種哺乳動物中是很重要的特徵。如果把許多種動物一齊考查,就會發現雌性和成功的雄性相配的平均數和雌雄之間體型的差異甚為相符。這一規則說明:雄性間對雌性的競爭越劇烈,體型大者的優勢就越顯著,體型小者的劣勢也自然增大。但男人並不比女人高大許多。在這方面,人類和黑猩猩相似。把人類性別的數量差異曲線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較時,顯示出與每一成功的男性相配的女性平均數大於1但小於3,這一推測很接近現實。我們知道,人是稍稍偏向一夫多妻制的物種。

新一代是透過長期的社會訓練成長起來的。先是和母親的親密接觸,而後是和同齡、同性別的其他孩子越來越多的接觸。

社會娛樂是一項發展迅猛的活動。其特點是角色扮演、模仿攻擊行為、性實踐和探險活動。

這些特點以及別的特點形成了舊大陸猴、大猿和人的屬種。跟魚、鳥、羚羊或齧齒動物等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