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對儒家思想沒有太大偏執,卻不免對規範化管理教育選才動了心。
更主要的是,沒有筆試直接面試的考官實在傷不起,一百個考生,考的科目不一樣,還只有自己一個考官,考到什麼時候去……乾脆我們抽籤吧!
就算沒抽中,也可以傲嬌地說:“此乃天意。”或者“我大漢朝廷有限公司不要運氣不好的人。”
……
迴歸正題,劉徹覺得儒家思想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各家學說的優劣暫且放在一邊,僅僅以統一全國思想奠定漢民族文化傳統的意義來說,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就像提起英國,腦袋裡會躍出一個Mr達西的紳士形象,提到美國就不得不說它的功用主義一樣,無論經過多少代,漢族的血脈裡都沉澱著一句一句的子曰。
一個民族需要一個指導思想,眾生平等自由民主劉徹是絕對不敢提的,那樣不是教唆別人造反拆自己的臺嗎?在百家思想中,最適合農耕文化的是哪個子還用說麼?
不是因為統治階級提倡儒家思想,老百姓才會遵從,而是因為老百姓願意遵從儒家思想,統治階級才要提倡。因此,即便沒有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後世也會跳出一個張仲舒李仲舒建議罷黜百家。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分分合合,起起落落,最後還是回到三綱五常上。
皇帝就該有皇帝的樣子,廣開言路,量力而為也就夠了;要是激發出鑽研學問發明科技的活力,那就是錦上添花,堪稱盛世。劉徹決定把學術和教育分開,雖然獨尊儒術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家勢大的結果,但營造一個政治相對開明、學術氛圍濃厚的壞境卻是事半功倍、澤被後世之舉。
受董仲舒啟發之後,劉徹就沒多少興趣再和餘下的考生對策了,大多隻走了個過場,只要看人還沒有老得風一吹就倒稍微受點刺激就腦中風的就全留下了,然後把他們統統扔進天祿石渠二閣,讓他們整理各家典籍,編撰教科書。一家中有不少分支學派,要統一說法釋義,還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學者高人們的積極性很高,一來編撰典籍可以名傳青史,二來工作壞境和酬勞皆是上等,更關鍵的是,陛下下旨,開科取士!也就是說,以他們編撰出的經解釋要作為公務員考試的標準,不單單是個人業績,事關今後百年乃至千年的該學術領域的命運,自然是比蜜蜂還勤快比螞蟻還辛苦比老牛還耐勞,吃一人的飯,領一人的工資,幹十個人的活。
今年秋,劉徹詔令天下,分科取士。
直接跳過魏晉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九品中正制,避免世族把持朝廷人事部門、高門權貴的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而寒門卻無出頭之日的情況,揭開中華選舉史嶄新的一頁。
科目主要有明經(時務策與經義)、進士(時務策與詩賦文章)、明法(通曉法令)和明字(通曉書法)。明經與進士,前者難,後者易,古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為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相當於現代的填空題,將經書任揭一頁,左右兩邊都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它偏向於死記硬背,較為簡單。而進士,則要活學活用,背詩者眾,作詩者寡。
前兩門比較熱門,明法勉強湊合,明字報考的人卻寥寥無幾。精通篆體隸書的人全去考明經和進士了,劉徹只能在考前兩門刷下來的人中挑選。
第六十八章 推廣楷書(上)
有個大漢天子版的灰姑娘,叫做司馬相如。
長安市集街頭出現一個神情恍惚的年輕男子,臉上佈滿陰霾,英俊的相貌也因此有些扭曲,突然,他的身體被後面匆匆跑過去的人用力撞上,他踉蹌了幾下,搖搖擺擺,終於沒能穩身形,摔倒在地。他的視線無神地望向撞他的人跑去的方向,連生氣的表情都沒有,木然地想要爬起來。
“客官,來歇歇腳,吃碗豆花罷! ”旁邊擺攤的老漢好心地拉他一把,這種情況他今天已經看到四五回,唉,今天科舉沒考中的人,大多都是這幅模樣。
當今天子科考選才,由於事起倉促,參加考試的大多都是本地人士及長安周圍各地的書生,也有不遠千里迢迢趕來的,其中不少因為旅途勞頓水土不服剛到長安就病倒了,但凡不是出氣多進氣少的,都不甘錯過考試,拼命一搏,只是病得頭昏眼花的,成績未免受到影響。
攤子上已經坐了一桌看過榜查過成績的書生,他們相互認識,有人歡喜有人愁,看上去彼此交情不錯,正互相勉勵。
“離殿試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