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鏡頭劇本(這種分鏡頭劇本在當時還是一種新穎的作法)上,卻經常和沙利文合作。
這位常以平生未讀一本書而自豪的人,可以說是第一個在美國編寫分鏡頭劇本的人,這種分鏡頭劇本對每個鏡頭都一一作出詳細的規定,並附以周密的指示。這項工作完成以後,他才把導演的任務交給自己的助手去執行,但規定助手們必須嚴格遵照他所寫的指示行事。攝影工作全部終了以後,英斯又成為作品的主人,在他親自監視下完成影片的剪輯。當時的電影界還很少有可以分工合作的人,因此,英斯的任務比起當時的許多導演來要繁重得多。他雖未直接從事畫面的攝製工作,但在組織畫面上卻發揮了指導的作用。這位在電影語言上另闢蹊徑的人,就其在製片的組織方面某些特點來說,可以稱為美國最早的一位製片人;同時出乎他意願之外,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抒情詩人,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是悲劇的氣氛、描繪鬥爭與征服的史詩般的風格、及表現大自然與暴風雨的迷人景象。
但這位缺乏文化的人,一旦離開西部的題材時,就完全陷於失敗。當他叫W.S.哈特脫去花格子襯衫,改扮身穿晚禮服之後,動作就立即顯得奄奄缺乏生氣(如《人與人之間》就是如此)。特別是在他採用國際題材的時候(如《文明》、《三個火槍手》、《法蘭西萬歲!》等片),這種失敗幾乎已經註定。只有生動地描寫紐約移民生活的《義大利人》,是一個例外。在托馬斯·英斯的極盛時期,三角影片公司由於英斯的功勞,發現了一個年輕、敏感、表情熱烈而勇敢的演員,即查爾斯·雷伊。在這以後,好萊塢所攝製的影片無論在資金上、手法上和導演才能上,都遠遠超過這位製片人。1918年後,他成為獨立製片人,同幾個優秀的導演(其中有莫里斯·都納爾)一起創立了“聯合制片人公司”,這家影片公司在藝術上和營業上都沒有獲得成功。1924年,他因食物中毒過早地死去。
不管德呂克的看法如何,“格里菲斯要比托馬斯·英斯前進得更遠”(萊昂·穆西納克語),他的確可稱為“在電影界中佔第一把交椅的人”。《黨同伐異》這部影片是格里菲斯藝術達到最高峰的標誌,同時也是美國電影藝術達到最高點的標誌。
為了拍攝這部影片,格里菲斯用去了他從《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影片所獲得的全部收入。他僱用了很多群眾演員和正式演員,製作了規模巨大的佈景。在這些佈景中,最雄偉的是巴比倫的宮殿,縱深達1600米,周圍有高達70米的尖塔。僅拍攝“巴爾泰撒爾盛宴”這一場面,就動員了4000名群眾演員,攝影師比萊·皮採爾為了攝下這一壯觀的場面,不得不坐在一隻固定的氣球上攝影。格里菲斯宣稱他在拍攝波斯軍隊的一個鏡頭時,就用了1.6萬人。組織這樣一支大軍,每天常常要支出1.2萬美元的工資,為了這支隊伍的運輸、糧食供應和指揮等工作,還必須在製片廠裡架起電話線和鐵道。那堵有四層樓高的巴比倫城牆和真的一樣,上面可以容納兩輛由四匹馬拉的古代戰車同時交錯馳過。在另外的空地上,格里菲斯又重建了中世紀的巴黎和基督時代的耶路撒冷城。攝製時間共費去22個月零12天,在這期間僱用的人員不下6萬人,其中包括群眾演員、工人、正式演員、木匠以及技師等等。
不難理解,這部影片在支出方面是非常龐大的。僅“巴爾泰撒爾盛宴”這一場戲的費用就達25萬美元,而整部影片的攝製費則達200萬美元之巨。今天美國電影的攝製費雖然時常超過了這個數字,但美元今天已比過去貶值很多。如果1936年再來拍《黨同伐異》這部影片,恐怕需要1200萬美元才能拍成。比萊·皮採爾及其合作者卡爾·勃朗所攝成的膠片約有10萬米,可以放映76小時之久。但經過兩個月的剪輯工作,這部影片最後縮成14本,在3小時略多一些時間內可以放完,並沒有超過《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放映時間。
這部不惜巨資拍攝、事先大肆宣傳的影片,於1916年9月5日正式在紐約“自由劇場”上映。影片招貼畫在這家劇場門前貼了23個星期。但是,這部影片在美國和外國的觀眾面前,可以說是以完全失敗告終。影片虧本達100萬美元以上,這項債務由投資一部分的格里菲斯來負責償付。據說他以後畢生精力都用在償還這筆債務上。他甚至沒有錢把那座用木料和石膏搭建起來的龐大巴比倫城拆掉,在十年中間,這座廢城一直屹立在好萊塢,成了歷史上的古蹟。
這部龐大的作品,正如人們在十年以後所說的那樣,是一部“先鋒派的電影”,而這點也正是它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