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絕望的最黑暗時刻的一個寓言,而且是走慈善之路的普通人所面臨的難以
克服的困難的道德劇”。②
另一位老資格的作家老舍,用民間習語寫了不少宣傳劇和詩歌,但只寫
了一部平平常常的長篇小說《火葬》,這是他為了 口匆匆忙忙出版的。戰
爭剛結束,他就開始一個雄心勃勃的創作規劃,寫一部題為《四世同堂》的
三卷長篇小說,但未能全部實現,而 1946 年出版的頭兩卷,“當列為令人失
望之作”。③
戰爭時期的詩歌同報告文學一樣,只是為一個目的——激發抗敵的愛國
熱情,寫作它經常意在為大量聽眾朗誦或演唱。於是,簡單的散文式的語言、
民間習語、現實主義的描寫,以及口號式的呼喊,成為一大批“愛國詩人”
的共同特徵。兩個勁頭最足的實踐者是臧克家與田間。臧在前線歷時五年,
寫下十幾部詩集。他曾表白說,“我愛農民,我甚至對他們脊背上的傷疤都
感覺親近”。④田間被聞一多以同樣熾烈的感情譽為“時代的鼓手”,他已經
拋棄了早期的偶像馬雅科夫斯基,並開始寫作“鼓點詩句”。它的詩行簡短,
節奏急促有力,據信更符合戰爭的節拍。下面是田間鼓點詩的質量低劣的範
例,在聞一多看來,“爆炸著生命的熱與力”。
② 《中國現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第 691—695 頁。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 稿》第 2 卷,第 63—64 頁。
③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第 317 頁。
①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第 2 卷,第 87 頁。日本學者尾坂德司也很稱讚這 部小說的創作技巧;見尾
坂德司:《中國新文學運動史》第 2 卷,第 245—247 頁。
②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第 386 頁。
③ 同上書,第 369 頁。
④ 張曼儀等編:《現代中國詩選,1917—1949 年》第 2 卷,第 912 頁。
棕紅的土地
在亞細亞
這泥土上,
染汙著
忿恨,
蒙上了
侮辱。
祖國底耕牧者呵,
離開卑汙的溝壑,
和衰敗的
村莊,
去戰爭吧,
去驅逐
日本帝國主義者底
軍隊。
以我們頑強而廣大的意志,
開始播種——
人類底新生!①
比詩歌和報告文學更加持久地受到歡迎的文學體裁是話劇。獨幕劇在戰
爭頭幾年大量湧現,奠定了舞臺劇的新傳統,觀眾的反應和參與是其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此外,上海的電影業在 30 年代早期培養了第一批男女演員,他
們此時進入戲劇行業。各個地區眾多的業餘劇團——主要由教師和學生組成
——也隨時準備演出從重慶與桂林——戰時戲劇在大後方的兩個中心來的新
作。柳無忌說:“有一次來自西南五省的 90 家劇團聚集起來,參加桂林的一
個戲劇節”,而“在重慶有霧的兩個季節裡,那時城市相對來說不會遭到空
襲,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劇目,觀眾場場爆滿”。①在戰爭頭幾年後,隨著愛
國理想主義的衰退,戲劇承擔了逃避現實的娛樂職能。但是,它也讓共產主
義者控制的戲劇界的劇作家和演員,得以“逃避審查制度的規定,仍然轉彎
抹角地對時事做出評論”。②
宋之的的《霧重慶》集中表現發國難財的商人和知識分子機會主義者;
陳白塵的《升官圖》諷刺官場的腐敗;最為突出的是曹禺的《蛻變》,它刻
畫一所管理不善的軍醫院的原始狀態;這些作品都是成功的。③在這些消極暴
露的作品中,作家們回到了人們所熟悉的 30 年代的思想狀態。戰時現代戲劇
的繁榮,在日本佔領的上海也能看得出來。禁演美國影片和日本對中國電影
業的控制,導致了新劇在商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