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部分

② 馮雪峰:《回憶魯迅》,第 23 頁。

① 關於魯迅雜文藝術的詳細分析,見戴維?E。波拉德:《魯迅的雜文》。

功利主義的。尤其在他 1930 年前寫的雜文中,社會評論家的批判睿智,常與

自成一家的隨筆作家的熾烈敏感融為一體。在他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罪惡的教

誨式的攻擊背後,潛藏著對中國人集體精神的陰影的高度主觀探求。散文與

詩歌,教誨與激情,尖刻的憤世嫉俗的才智與熾烈的富有感情的心靈的互動

作用,表徵了魯迅的最佳創作,包括他的雜文。隨筆、散文、詩歌與短篇小

說形式上的區別,在魯迅頭腦中,不像西方學者可能期望的那樣界線分明。

魯迅畢生的著作卷帙浩繁,除譯作外,每篇的共同特性是簡練。他的頭腦中

也許塞滿了從未理出頭緒的、不成系統的、紛亂雜陳的思想和情感。於是雜

文既是魯迅創作模式的直言的載體,又是文學副產品。

隨著魯迅在 30 年代早期變得更加政治化,他的雜文寫作的內在個性,也

逐漸淹沒在公開的攻訐呼號的表層之下了。對魯迅本人來說,從抒情風格轉

到爭論,是由政治信仰的需要造成的。但他的追隨者和敵人都把他的雜文風

格奉為主要準則,因而大量仿製品在出版界氾濫。這些次等的雜文作家,完

全忽視了魯迅散文的內在深度,一味摹仿他那諷刺筆法的表面光彩,結果是

一堆缺乏文學價值的粗陋、刺耳而又淺薄的文章。於是魯迅的難以仿效的雜

文,留下了一種諷刺傳統。它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較晚時期中,繁殖出一種過

分的憤世嫉俗,多餘的譏諷,思想內涵不深的雜文\寫作風格。

如果說左派人士把雜文界定為 20 世紀 30 年代的主要思想武器,那麼,

一些非左派的作家聚集在小品文周圍,把它作為另一種散文寫作形式。主要

的發言人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以及為林語堂的三種雜誌撰文的一群作家。

周的小品文風格顯然受惠於古典文學的傳統,尤其是 17 世紀公安派和竟陵派

的作品,它們強調寫文章是抒發個性。①周將這種“個性格調”幾乎發揮到完

美的程度。他的散文簡練而悠閒,典雅無華,反映一種平穩舒緩的精神境界,

與魯迅大相徑庭。朱自清和俞平伯的風格與周作人相似,創作的散文富有個

人的格調,有時幾近感傷,如朱寫他父親的那篇著名的散文《背影》中表現

的那樣。周作人和俞平伯兩人都是林語堂的刊物的主要撰稿人。林的刊物繼

承小品文的傳統,倡導用文雅的筆調錶現非政治性的幽默。林主張有意識地

保持非政治的立場,也許以此作為抗議文學過分政治化的一種形態。某些小

品文的最佳範文是一些風格獨特的精品,遠比好鬥的雜文有味。但是,儘管

它在 30 年代中期流行一時(在出版界 1934 年被稱作“小品文”年),周作

人和林語堂為之奮鬥的目標日益落後於時代。正是針對“小品文”風行一時

的影響,魯迅在 1933 年寫下了他著名的文章《小品文的危機》。他攻擊其胞

弟和往昔朋友的“閒適”和“幽默”為“小擺設”、“清玩”和“達官富翁

家的陳設”。魯迅認為,在一個危機的年代,不僅作家自身的生存,而且其

藝術的生存都兇吉未卜,小品文這種形式也到達危機點。“生存的小品文”

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①

30 年代的隨筆,在雜文的粗製濫造與小品文的輕佻之間,幾乎喪失了它

的創造潛力。那種將成熟的風格與社會意義結為一體,最有生命力的散文寫

作形式是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

① 關於周作人小品文的分析,見載維?E。波拉德:《一種中國文學風格:與傳統有關的周作人的文學價值

觀》。

① 《魯迅全集》第 4 卷,第 443 頁。

小說

1928 至 1937 年這段時間,明顯地是中國現代小說成長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