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登上孫中山座艦永豐艦,協助孫中山反擊陳炯明。蔣介石侍立孫中山左右,與他共患難,同生死,並護送孫中山離粵返滬。蔣介石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一機會,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請孫中山作序。於是蔣介石聲名鵲起,得到孫中山的信任。
陳炯明叛變以後,孫中山在共產國際、蘇俄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開始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與蘇聯的關係日臻密切。1923年,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建議孫中山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蘇。蔣介石得知這一資訊後,對訪蘇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給大元帥府秘書長楊庶堪去函,表示:“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孫中山準允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團長,赴蘇聯訪問。蔣介石在蘇期間,著重考察軍事,參觀了紅軍的許多軍事院校。他還拜見了絕大多數蘇聯的領袖人物,處處同共產黨人以“同志”相稱呼。這時的蔣介石儼然是一個紅透了心的革命左派。
但是在1924年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居然連一個代表的資格都沒有。而毛澤東卻被國民黨“一大”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其實,並不是孫中山故意冷落蔣介石,而是對他另有任職。孫中山從多年的失敗中,深感國民黨必須要有一支自己的軍隊,在蘇聯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決定在廣東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孫中山認為蔣介石在日本學過軍事,是一位將才,因而希望他專心辦軍事,並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政治活動家。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宣佈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委員長。但此時的蔣介石似乎並未意識到這一職務對於掌握軍權的重要性,他對自己沒能當上“一大”代表、未被選為中央委員還耿耿於懷。同時他也不滿意自己只是被任命為黃埔軍校的副校長,而校長則是程潛。種種不滿鬱積於心,於是他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遞交了一份辭呈,未獲允准,便回老家溪口去了。沒過幾天,孫中山就給他發來一封電報,請他速來黃埔軍校“主持校務”。蔣介石立即回電孫中山,向他陳述了辭呈未準,便拂然而行的緣由:“受人妒忌排擠,積成嫌隙,由來者漸,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後來廖仲愷連發三封電報,孫中山又委任他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才赴任。後來,他才從《曾胡治兵語錄》中認識到掌握軍權的重要性,盡心治理軍校,培植個人勢力。蔣介石辦黃埔軍校,完全以蘇聯紅軍為榜樣,在軍隊中建立了政治委員的制度,實行軍事和政治並重的教育方針,為後來國共雙方都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和政治的骨幹。此後他一直喜歡他的老部下稱呼他為“校長”,表明他與各軍將領的師生關係。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是他控制軍權的開始,成為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蔣介石當時羽翼未豐,實力尚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比較低下。當時國民黨內有許多元老,沒有多少人看得上他蔣介石。從1924年到1926年,富有政治野心的蔣介石在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常常感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近來環境惡劣,有加無已,而各方懷疑漸集,積怨叢生,部下思想不能一致,個人意向亦難確定,而安樂非可與。
單槍匹馬,前虎後狼,孤孽顛危,此吾今日之環境也。
近日反蔣傳單不一,疑我、謗我、忌我、誣我、排我、害我者漸次顯明,遇此拂逆之來,精神雖受打擊,而心志益加堅強。
這些表白反映了一個有著政治野心、深諳權謀之道的人,他的心理處於緊張的狀態,顯得異常敏感、焦躁不安。他感到處處有暗礁,人人是敵人。他深知,要想發展自己的勢力,提高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只能迎合革命潮流,擁護孫中山,擁護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所以在那時,蔣介石常常滿口的革命詞句,喊得比誰都要響亮。他高談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說中國不但要打倒地主,而且還要打倒資本家,“為無產階級而奮鬥”。甚至說:“以完成我國民革命之責任,直接以實現我總理之三民主義,暨間接以實現國際之共產主義也。”(蔣介石:《三民主義信徒與共產主義信徒非聯合一致不能完成國民革命》,1925年12月。轉引自《中國政黨史》第205頁。)他也高談“聯俄、聯共”政策。他在1925年11月7日紀念十月革命的一次大會上曾發表瞭如下一段十分動聽的演說:叫先進國的蘇俄來指導我們中國的革命,我們世界革命中的中國革命黨員,實是願意接受的,而且是應該接受的。去年總理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