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65年),一直備受冷落而心情抑鬱的皇后終於與皇帝發生了衝突,被打入冷宮。從此,乾隆再也沒有立過皇后。

對富察氏的思念糾纏著他的後半生。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她的懷念卻從來沒有變淡。任何一個與她有關的場合,都會引發他的悲痛。

在為第二個嫡子永琮辦理遷葬之時,他又想到了這對母子的不幸命運,寫下了這樣一首輓詩:

一紓憤懣酹金卮,柳翣行將發引時。(在為你遷葬的時候,禁不住又悲從中來)

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你嫡親的哥哥正在等你。如果你們兄弟不死,你們母親也不會這麼早離我而去)

試言邂逅誰能受,疊遇乖張命實奇。(我的命運實在出奇的不幸,這種遭遇誰能承受)

不忍撫棺寄餘恨,孩提莫道未全知。(不敢在你棺前待得太久,你雖然幼小,想必也能知道我的悲傷)

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皇帝東謁盛京,途經科爾沁草原時,探訪了嫁到蒙古的女兒固倫和敬公主。富察氏生了四個孩子,只有此女存活下來,嫁給了蒙古達汗親王之孫色布騰巴爾珠爾。面對著24歲的女兒,皇帝不由得又想到了她的生母,心裡又是一陣酸楚:“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辛。”

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帝第四次南巡,又一次經過山東。與前三次一樣,皇帝都沒有進濟南城。皇帝賦詩一首,說明不進濟南的原因: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17年前的三月,皇后在這裡病倒,皇帝不願勾起對往事的痛苦回憶,所以才匆匆而過。

這樣的輓詩,皇帝做了不下百首。凡是看到皇后生前用過的物品,去到與皇后共同待過的地方,逢到節日,甚至看到南飛的大雁,都會引起他對富察氏的思念。每次皇帝謁東陵,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后酹酒,祭祀亡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80歲的老皇帝在陵前寫下這樣一首詩:

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

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80歲的皇帝對地下的妻子說,年齡越來越大,唯一的安慰是可以早日見到你。自己不想活到100歲,與你相會之期最長不會超過20年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仍親往皇后陵前酹酒三爵,自稱身體天下第一的老皇帝已經明顯呈老態,需要別人處處攙扶著。他在墳前坐了良久,賦詩一首道:

本欲驅車過,矯情亦未安。(本想不到你墳前來了,想一想不來心中還是不安)

三杯不防酹,四歲又云寒。(還是給你酹上三杯酒吧,一晃又是四年沒來你墳上看看)

松種老鱗長,雲開碧宇寬。(當年的小松樹已經長得參天了,大地無語,天高雲淡)

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你先走了,剩下我一個人,活得再長,又有什麼快樂可言?)

第二年,86歲的老人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陵前,望著陵前高矗入雲的松樹,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

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

在四十八年分句下,太上皇自注:孝賢皇后於戊辰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這一年,乾隆帝與孝賢皇后已分離48年。3年後,也就是富察氏去世51年後,老皇帝終於撒手人寰,完成了和富察氏地下相聚的願望。

二 乾隆十三年的風暴

也許是因為父親在位恰好13年,所以乾隆登極之初,就對13這個數字抱有不祥的預期。他說:“朕御極之初,嘗意至十三年時,國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計料所及者。”(《清高宗實錄》)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合。乾隆這個奇怪的預感竟然絲毫不差地實現了。這一年,乾隆遇到了兩件“大不稱心”的事,一件是金川戰爭進行到最困難的時候,面對小小頑敵清軍騎虎難下,清朝政府面子丟盡;另一件是孝賢皇后去世。

表面上看,皇帝起居仍按常度,似乎皇后的去世沒有影響大清帝國的運轉。事實上,古往今來,幾乎沒有哪個皇后之喪引起過國家這樣大的變故。

在乾隆皇帝看來,要有效寄託他的哀思,唯一的方式就是為皇后辦理一個風光盛大的葬禮,這樣才能配得上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