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比較有特色的,還有白族和納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築形式。居住於溼熱地區的傣、佤、景頗、基諾、哈尼、布朗、拉祜、僳傈等族,所建房屋大多都是幹欄式民居。這種民居是人住上面,在底下一層圈養牲畜。在這些建築中,人們均以樓上火塘為中心,席地坐臥。這種民居就地取材,使用竹木建造,具有通風、防潮、散熱、防蟲、防水患、方便生活的特點。
居住在雲南高寒山區的普米族,居住的是兩層的“木楞房”,樓上儲放雜物,樓下住人。整個建築不施一點油漆,木材紋理自然,建築風格古拙、敦厚,具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居住在雲南乾熱地區的彝族,他們喜歡住“土掌房”,生活在乾冷地區的藏族喜歡居住“土庫房”,這些房屋大多就地取材,建造的成本很低,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有的屋頂還可以曬糧食。
雲南各個民族的建築,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建築藝術方面的智慧,一些古老建築已經成為彌足珍貴的民族建築文化遺產。
二、喜洲民居建築
喜洲位於大理古城以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帶的著名鄉鎮。喜洲的歷史很悠久,是南詔的大厘城故址,也叫史城,在唐朝前期,鄧賧詔曾佔據此地,這裡一度成為鄧賧詔的政治、經濟中心。唐玄宗時期,南詔首領皮邏閣統一六詔,在大厘城建造了行宮。現在喜洲雖已找不到當年的那些遺蹟,只留下了白王城這個地名,但是喜洲古老的民居卻很有特色,吸引不少人前來觀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獨特民居(2)
喜洲民居建築通常設立有東西軸線,圍繞軸線安排房屋,重院按橫向的南北軸線安排佈局。民居的大門多放在東北角上,主房坐東朝西或坐西朝東,與廂房、對廳或照壁形成封閉式院落。在佈局上,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其次是一坊一廊、獨成一院、一進數院的庭院格局。“三坊一照壁”由一間主房和兩間廂房,加上照壁所圍成的封閉式院落。“四合五天井”由主房、對廳及廂房,圍成一個四合院,在大院外四角的瓦房,還形成四個小的院,這樣就形成了大小不一五個天井。一坊一廊是由一坊和帶廊的瓦房組成的小院。那些一進兩院至一進五院的,都是一些大的住宅院落。
喜洲民居特別重視照壁和門樓的建築。照壁起到分隔建築空間,具有增強空間層次和擋風的效果,是當地很多民居中的必要建築。主房的兩廂山牆,由一高兩低的挑簷飛角青蓋頂的牆體組成,上面有庚殿式瓦面,四角出簷上翹,簷口和牆上還裝飾有泥塑、彩畫、書法等。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寫四言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一些簡單圖案,中間多畫有水墨或粉彩繪畫。喜洲民居門樓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三滴水”兩種。“一滴水”其實就是普通的坡屋面式;“三滴水”有精緻的斗拱,雙層上翹,門座上用青石精雕出圖案,氣勢宏偉壯觀。
喜洲民居的門窗多用劍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繪和水墨畫裝飾。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使用紅椿、楸木、雲杉等上好的木材,然後用透雕或圓雕裝飾,雕有金雞寶貴、麒麟呈祥等吉祥圖案。室內的牆面多用白灰粉抹,區域性畫有清新典雅的水墨山水畫。山牆一般也飾為白色,山尖呈三角形,上面畫有云紋、如意紋、蓮花、菱花紋等圖案。喜洲民居整體建築藝術吸收了西方和江南民宅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
喜洲民居號稱有八十八院之多,其中的嚴氏和董氏等家大院,已經成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雲龍縣諾鄧村
雲龍縣諾鄧村是唐代南詔時期遺留下來的滇西北地區年代最古老的村邑,被譽為“千年白族村”,村內現保留著很多明清民居建築,以及古鹽井、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和寺廟等歷史文化景觀。
在雲龍縣的果郎鄉,諾鄧河和瀾滄江支流沘比江在這裡交匯,形成了一個“S”型的大灣子。在這個大灣附近就是著名的諾鄧村。早在秦漢時期,雲龍境內就有較多鹽井,其中最早開採的是諾鄧井。明朝時期,政府在雲南設立了“雲南四提舉司”,其中專管鹽稅的“五井鹽課提舉司”就設在諾鄧。鹽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諾鄧村的發展。在南詔時期,諾鄧的鹽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四方商賈雲集於此。
諾鄧村被群山環抱,村子除了東面山麓的龍王廟後有一塊平坦的小型臺地之外,大多建築都建在山坡上。北山坡上的民居很集中,前家的後門就可以通往後家的大院,這樣就形成了樓院重接、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