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的勞動號子。它通常由一個人唱,眾人進行迎合,所以歌曲有鮮明的節奏和強烈的勞動氣氛。一種是伴隨著特定的勞動生產所唱的山歌。最後一種是由專職歌手在田間伴隨勞動進行即興演唱,演唱曲調多用山歌和小調聯綴而成。

雲南舞蹈歌曲則通常是指具有鮮明舞蹈節奏的、在花燈歌舞中的曲調。

雲南漢族民歌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讚譽,其中《猜調》、《小河淌水》、《繡荷包》、《耍山調》等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一些民歌演唱者還隨各種藝術團體先後訪問波蘭、羅馬尼亞、德國、朝鮮、日本、印度、印尼、緬甸等國,把雲南的漢族民歌帶到這些國家的舞臺上。

四、雲南的甲馬紙

甲馬紙也叫名紙馬或者甲馬,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為它只存在於民間,所以也被稱為民間版畫。甲馬紙以陽刻線為主,木刻之後用水墨進行印製,可產生線條簡潔粗放,線面錯雜縱橫、虛實變化,而又協調統一、古拙樸實的藝術效果。

甲馬紙在滇南、滇中、滇東北和滇西都廣泛存在。通常用的甲馬紙為六種一套,分別由灶君、山神、土主、門神、橋神、水火二神組成。“甲馬”有兩種:一種是“順甲馬”,另一種是“倒甲馬”。畫面中的人在馬後面的版畫就叫做“順甲馬”,是用來迎神的;而馬在人之後者則稱為“倒甲馬”,專門來驅鬼除祟。

雲南紙馬分佈很廣,至今還在印刷出售,供一些人宗教信仰所用。雲南一些能唸咒語的人,便是深通使用紙馬的巫師。這些人大多在家中藏有木刻原版,會印製紙馬且擅長用它進行民間的宗教迷信活動。

據考證:早在明朝初期,漢族就已經出現使用紙馬的現象,而且在一些書中也能看到有關使用紙馬的文字。《水滸傳》第三十九回中就描寫了神行太保戴宗在腳上綁的甲馬,他在用完之後再用數百金紙燒送,這段文字就說明紙馬是用於施行法術的專門紙符。明朝初期過後,大量漢族人遷移到雲南,他們的到來自然把漢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習俗帶到了雲南,甲馬就這樣被帶到了雲南。

起初,雲南紙馬只是漢族人使用,後來少數民族中的白族和彝族也開始使用。這主要是因為雲南漢族與當地土著文化在進行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漢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使用紙馬的習俗。

現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的紙馬早已成為歷史,而云南的紙馬依然存在。這主要與歷史上雲南地理環境閉塞,交通不發達,長期以來經濟和文化發展緩慢,一些地區的歷史程序落後於國內大多地區有關。在一些邊遠偏僻的鄉村,人們對現代化的科學知識知之甚少,還沒有形成一種新的科學思維和概念,頭腦中的諸神眾鬼迷信觀念也沒有消除,因此被用來迎神驅鬼的紙馬仍沒有滅絕。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傣族文化(1)

傣族也稱泰族、老族或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自遠古以來其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等地區。在我國,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景谷、新平、金平、元江、雙江等地,既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

一、亞熱帶最懂得美的民族

傣族人被認為是亞熱帶最懂得美的民族之一,因為他們人人愛好藝術,且個個能歌善舞。傣族人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而且會在節日時展示自己美麗的服飾。

傣族人都擅長紡織,能織五色斑斕的彩錦,用這些材料做成的服裝都十分華貴、豔麗。西雙版納傣族女子的服飾基本是上衣下裙。上衣多用自織的土布縫製,有的則用絲綢縫製,基本為對襟、小領、長袖,長度一般到腹部。衣服上部常緊緊地貼在身上,腰部緊緊地攏在一起,這樣就把女人婀娜的上部身材凸顯出來。下身一般配筒裙,顏色和衣服大體相同,材料多用彩錦或花布縫製。

西雙版納傣族女子都在頭的後部梳一個髮髻,髻上繫上鮮花和塑膠花串,或者插上金、銀質頂端為花朵形的簪針。傣族人很喜歡金子,認為它能避邪驅鬼,所以她們的扣飾常常鍍上一層金色。

玉溪等地的傣族被稱為“花腰傣”,主要是因為這裡傣族女人衣服的腰部都裝飾得色彩豐富而花哨。花腰傣女人一般上身穿鑲花邊的黑色袖短衫,內穿鑲有花邊的緊身短背心。短背心基本上是用藍色土布或粉紅色、草綠色鍛子做成的,長度僅到乳房以下,而且衣服前面的下端還釘著一排閃亮的小銀泡。花腰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