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亭所題的對聯。次間的匾聯都是雲南總督唐繼堯所書,匾長半米多,上面刻著楷體的“源遠流長”4個字。祠門背面的明間上有光緒時進士、著名書法家陳榮昌楷書撰寫的“迪光貽令”匾,兩邊是他寫的對聯一副。在次間壁上有趙港務行書所題的“繼志述事”石匾,兩邊是趙藩寫的一副對聯。

進入陳氏宗祠祠門後,沿中軸線依次分佈著石橋、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的前面各有一個小院子,其兩側對稱分佈著偏殿樓閣。中殿前有一個單孔石拱橋,橋上有很多欄板和望柱,望柱頭上還雕有十二生肖。中殿建在半米多高的石臺上,四周建有迴廊。正殿建造在1米多高的石臺基上,大殿前有兩座近2米高的石獅。它同樣是重簷歇山頂抬梁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分為上下兩層樓,高大雄壯、莊嚴肅穆。

陳氏宗祠東面百米處有鄭氏宗祠。現存的鄭氏宗祠為土木磚石單簷硬山頂兩進四合院結構,始建於清光緒八年,佔地700多平方米,比現存的陳氏宗祠建造還早,但規模比陳氏宗祠小,因年久失修,已略顯衰敗。但是,若仔細看一下建築上的雕樑畫棟、描金繪彩,特別是宗祠屋簷上繁複的雕刻、精美的圖案,其造詣絕對超過了陳氏宗祠。

在鄭營村民居中,以位於村中心的陳載東的住宅最為豪華。陳宅佔地約1000平方米,坐南朝北,大門以青石和磚混合砌成石墩,然後嵌上慄木門框和紅椿木大門。大門的頭橫樑疊起,斗拱、昂枋、簷板上都有精細的雕刻和彩畫的瑞獸、花草、魚鳥等圖案,門檻左右還分列著石門枕。從大門進去依次是下堂院、中堂院、上堂院。下院的左右耳房有方格梅花窗以及圖案精美、雕刻細膩的屏門。中堂的樓上樓下、前前後後共有隔扇門48扇,屏門上雕刻著各種花草、吉祥物和條形格圖案。上堂屋的明間可以進入耳房,左右兩邊還有壽字圖案的圓窗,並有兩根直通樓上的大圓柱。圓柱前後有吊腳柱,前吊腳柱下有鏤空雕刻的木燈籠。上院樓四個角的屋簷處分別伸出三根小柱,與欄杆相連。整座陳氏民居大院十分豪華、典雅,現已成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第三章 歷史印痕(8)

在鄭營村的民居里,人們還能輕易看到不少詩詞、警句、對聯,如“我本山中人,在說山中話,三月賣松風,人間恐無價”;“性靜情逸,心動神疲”;“滿腔心事憑誰說,只向花前訴一聲”等。在這裡,古老的民居和村民和諧相處,共同展示出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九、石鼓鎮

石鼓鎮一角

石鼓鎮位於雲南麗江西側,距麗江古城50公里。長江從青海發源後,由滇西北進入雲南,並在到達石鼓鎮之前,與怒江、瀾滄江一起形成了“三江並流”的自然勝境。在麗江縣石鼓鎮,長江從原來的由北往南前進,掉頭折向東北,突然來了一個大轉彎。它沒有繼續向南流,而是逆轉奔入了中原,由此形成壯觀的“長江第一灣”。

石鼓鎮揹負青山,面臨金沙江,坐落在一片開闊的坡地上,民房多順坡勢而建,一條小街穿行其間。石鼓鎮旁有一條衝江河,在它與金沙江的匯合處有一座木板鐵索橋,橋的西頭立有一座形似鼓的青石碑,石鼓鎮因此得名。唐代時,石鼓鎮屬於南詔鐵橋節度使的屬地。元朝初年,忽必烈兵分三路攻大理國,西路大軍從西藏入滇,曾在此與大理軍隊激戰,並從這裡渡江一舉攻下了羅波城(羅波是納西族語,意為石鼓)。石鼓鎮還是雲南與西藏之間的要衝,金沙江到此後,由於江面變寬、水勢平緩,很容易擺渡過江,所以這裡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時,麗江土司在政府的支援下曾從此出兵與吐蕃交戰60多次,並於嘉靖四十年(1516年)進軍吐蕃時取得大勝。

1936年4月,賀龍、任弼時率紅二方面軍長征路過雲南時,也從石鼓鎮橫渡金沙江,併成功渡江,實現了北上抗日和戰略轉移的目標。後來,麗江縣人民政府在鳳凰山頂上建立了紅軍渡江紀念碑,碑前有一尊雕塑,是一位紅軍與一位老艄公深情道別的場景。整個紀念碑由臺基、碑座、碑身、碑額四部分組成,碑座呈方形,碑通高8�1米,南面陰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江紀念碑”的字樣。

石鼓鎮上還有一座古代的小亭,裡面豎著一個石鼓,鼓面上刻有很多銘文,記載了當年麗江土司向北進軍吐蕃並得勝凱旋的功績。在這個近一人多高的鼓面上,有一道仔細分辨後能看得見的彌合裂縫。據說它有神奇的功效,當這個縫自動閉合時,就預示著國運昌盛。1963年,郭沫若先生曾來到這裡,對此神奇之事驚歎不已,還專門留下了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