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在吃飯時聽到明星們在談:“家倫說汪師傅哪個菜做得很好”,“明天請汪師傅做那天給家倫燒的那個菜”。
從一些明星的口中,家倫好像一本菜譜,我想此人一定是個美食家。他在哪裡呢? 我一打聽,才知他已被派先出發到重慶去了。
我到重慶時,他早已開展一個時期的抗日宣傳工作了。他利用製片廠攝製工作的間歇,把一些一時閒著的演員,組成了歌唱隊,連活動佈景一起,裝在卡車上到各個熱鬧中心——大、小樑子及小什字等處唱抗戰歌曲,有時在現場就對廣大觀眾教唱。那時,在重慶運用歌唱對抗日宣傳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在攝影廠內,家倫首創了用電影紀錄抗戰歌曲短片,在正片之前加演,教觀眾唱歌。這無疑也推動抗戰歌曲的廣泛流傳,從而鼓舞了民眾的抗戰情緒和鬥志。
家倫是那樣熱情地工作。但在那頻繁的演出中,他卻是從不參加演唱的。那是為愛護歌喉嗎?似乎不是,他為新歌譜曲,他用口吹的哨子,比一支笛子還要顯得高亢悅耳,而且他在作曲時,也以口笛代替鋼琴。
我來到重慶已五六天了,仍是從明星姑娘口中在傳誦著關於家倫的功德。真可以說是口碑載道。但又聽到有些人怨他太嚴,太古板,太固執。
那天是星期一,是歌詠隊的例行假日,我在食堂碰見家倫,他瞪大雙眼注視我一陣,然後表示驚異、高興、歡迎。
我那時是一個閒人,每週開一次會,參加討論劇本,此外無所事事。我便時常跟攝影隊出外景,隨著歌詠隊出發,沿途興高采烈地東看看西看看,也想盡量幫著幹活。
我發現了,由於工作的勞頓,家倫明顯地消瘦了。我們約了四五個人聯合在附近一家小飯館包飯,每月每人九元。這小館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