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5部分

的時候。

朱山閒是個好人,他之所以會殺粟六叔,是基於內心中最樸素的善良,從而在價值衝突中做出了選擇。

假如朱山閒發現了這種事情,既不去阻止,也不設法讓粟六叔受到懲罰,那說明他要麼缺乏良知,要麼缺乏勇氣。朱山閒之所以會當場喝止,不怕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是基於他對身手的自信,對粟六叔的動機、行為以及自己的處境都有清醒的判斷。

但是換成另一種情況呢,假如朱山閒就是一個不會功夫普通人,恐怕不是一個拿著鉗子的暴徒的對手,又應該怎麼辦呢?其實朱山閒還可以採取另一種做法,不去當場喝止,而是回到酒席中提醒粟六叔的姐姐姐夫,也將這件事告訴大家。

這兩種做法的價值選擇是一樣的,只是採取的方式不同,能根據現實情況採取更合適的方式,就是一個聰明人。

寬恕和仁慈也是一種美德,但人們常常對這種美德有所誤解,關鍵要看我們的行為是維護了怎樣一種價值觀。粟六叔企圖得到朱山閒的寬恕,但朱山閒是沒有資格原諒他的。

有資格原諒加害者的只有受害者,而且他們也有資格選擇不原諒。而不論得不得到原諒,人們都要承擔言行造成的後果。

其實朱山閒已給與了最大程度的仁慈,他阻止了粟六叔的行為,不僅是救了粟六叔的姐姐、姐夫,其實在挽救粟六叔的本人。可惜的是,粟六叔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繼續做出了惡毒的選擇。

假如朱山閒讓粟六叔的行為得不到任何懲罰,這並不是仁慈,因為他在價值衝突中做出了另一種選擇。

很多人內心中都自以為有良知,但實際行為卻做出了另一種選擇,不僅沒有維護良知,還以仁慈或寬恕為自己開脫,這恰恰與真正的良知相悖。在價值衝突中做出的選擇,就反應了他或她是什麼樣的人。

那麼怎樣才是一個正直的人呢?很多人對正直也有所誤解,心直口快並不是正直,性格耿莽也非正直,所謂的刀子嘴、豆腐心更不是正直。《易經》中有句話說得很透徹:“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正直並非表面的耿直,首先是心正,能在價值衝突中做出不悖良知的選擇,便是行直。正直的人更需要思考,像朱山閒阻止粟六叔這樣的事情,他可能會思考該怎麼做,但他不會思考該不該做。

有一句話叫人心難測,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都是可以分析的,在此基礎上,它是可以測量並預知的,至少從統計的角度是可以測度的。所以在神農架遭遇伏擊時,丁齊很憤怒但並不意外,若非早有測度,又怎能做足準備?

丁齊沒有用神念,就是在款款講述,感覺彷彿又回到了當年的課堂上,然後他提了一個很有意思也很古老但總是繞不開的問題——我是誰?

有人做出某種言行後,往往會說一句話:“我就是這樣的人啊!”其實你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真正有意義的是,我為什麼會是我?

我們說張三和李四不同,真正的含義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張三與李四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且必然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這就代表了你是誰,也代表了我為什麼會是我,就是“我”的含義與存在概念的來源。

假如世人皆是同一副面目,或者說同樣的爐鼎,那麼真正的區別在哪裡,我何以為我?丁齊的方外秘法修為已達到了爐鼎境的巔峰,想要更進一步,要修證就是這個,因為方外秘法內在的思辨體系,就在於直指心性。

丁齊又提到了方外門的十條門規(住:詳見本書第一百二十七章)。門規是丁齊制定的,創立方外門的眾長輩一致認可,它就代表了丁齊的價值觀,也符合眾人做出的選擇。看見它就知道丁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成立方外門的又是怎樣一群人。

如今加入方外門的弟子,不僅遵守與維護它,更要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門規。但對於丁齊而言,他並不需要刻意去想門規的內容,那已是他言行的必然。

丁齊講述了差不多有四十五分鐘,恰好是一節課的時間,最後道:“崔師兄方才響起古人的那句感嘆,人為禽獸兮、禽獸為人兮?小巧,你聽懂了嗎?”

周圍坐了這麼多人,他最後問的居然是一隻麻雀。而小巧站在冼皓的肩膀上很認真地點了點頭,大家都笑了。

見幾名晚輩弟子也在點頭,還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莊夢周笑呵呵地說道:“說聽懂了未必是真懂了,既然這樣,我再問一個小問題吧,你們幾個孩子來答一答。”

畢學成搶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