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部分

字來注音。例如“刀”字,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可是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為必須把“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東西在沈歡眼中也很古怪,就是用兩個字拼出一個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說“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地讀音。在唐代,把“反”字去掉,稱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見,反切是一種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現代的漢語拼音不一樣。

由此可見,反切比起上面兩種注音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侷限性。首先,反切地上字既然代表聲母,就應該只表示子音,但是實際上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完整地音節,單純表示子音的漢字是不存在地。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韻母的,就應該只表示母音,但是同樣的,以母音開頭的漢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須借用帶有子音的漢字來作為反切用的下字。

不過,到了本朝,反切不斷改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真宗年間的《廣韻》和仁宗年間的《集韻》。雖然都是宋代的韻書,相差只有幾十年,但是《集韻》的反切已經有了很多的改進。但是無論怎麼樣,用漢字注音都會帶有侷限性!

沈歡心想不說他本身對這些不是很通透,就是通透,難道以他後世的學識,還要把這些繁雜到有些惱人的認字方法拿去摧殘可愛的小蓮兒?不成,若是以前還好說,如今的他嘛,當然得直接鼓搗出拼音來!

拼音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好象是明朝以後吧,據說是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發明的。最早的是利瑪竇根據拉丁文發明的二十六個聲母和四十四個韻母的拼音方案,然後傳教士金尼閣發明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由於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稱“利、金方案”。它的出現引發了中國幾百年以後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現了切音法,經過改進之後就是後世在字典的最後幾頁上經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邊的那種,對於這種古怪的符號,雖然有不少地方使用,但是自小隻認得字母教育的沈歡一點都不明白,如今時間不多,還是直接使用拼音方便!

於是乎,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都能聽到小蓮兒那脆生生的童音在朗誦著“aoe”之類的古怪字母與音節。而到了刊行雜誌的時候,沈歡更是靈感奇來,突發其想,令印刷作坊刻制這些字元,最後,大宋版本的拼音認字法隆重登場了發表在《文藝》雜誌沈歡專欄上!

第八十四章 請功

參知政事歐陽修一臉急容地在皇宮裡行走著,趕往官家休憩的福寧殿,本來今日他不用到政事堂押班,一般下過早朝就可以回去了,不過與心目中的事比起來,休息也就顯得無關緊要了。// 他手裡緊拽著一冊卷子,捲成筒狀,仔細辨看,“文藝”兩個大字赫然入目正是這兩天開封炒作得最熱的雜誌!

到福寧殿之前,急切地讓寺官入內通報。他依然急得在外面來回踱步,時不時等待傳呼。別以為他有著軍機等國家大事要與皇帝切磋,其實他今日是請功來的。對,是請功。以歐陽修的清正廉明,他也許一生都不會親自給自己邀功但是今日,他卻是為別人請功!

這個人是誰呢?看著手中的雜誌,歐陽修既是欣慰,又是苦笑,還有著絲絲的激動。除了那個才子沈歡,估計也就沒有人能鼓搗出怎麼高深的東西了,也難以讓他堂堂歐陽修來給他請功吧?歐陽修心裡這樣反問自己,這份雜誌,給了他莫大的驚奇。不是為沈歡變著法子終於讓他的《五代史記》能光明正大地面世,偏偏是雜誌後面沈歡自己鼓搗出來的東西!

歐陽修一下子唏噓不已,昨天是《文藝》雜誌第一期正式刊行的日子,當日沈歡就讓他的兒子歐陽發把一冊拿回給他過目,才一翻開,看到編輯欄裡親生兒子的大名,有點欣慰了,當場誇了幾句。接著掃了一眼自己被改了名字的史書,除了笑一笑,不以為意,待略過詩詞欄目,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大字:《大宋字典》。

他當場愣住,仔細讀來,發現一些比較奇怪的符號,再閱讀起沈歡的解釋。終於知道是一種所謂“拼音”的東西,是用來認識漢字的法子。裡面到底是些什麼內容呢?歐陽修讀得很認真。

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