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家還是自由的!天后宮裡的人們頓時鬆了口氣,歡呼一聲,全都湧上了街頭。
新浦、海州和連雲三鎮的歷史其實正體現了滄海桑田的過程。清朝嘉慶年間,新浦還是一個“新興的海港”,到了民國時候,隨著泥沙堆積、海岸東移,海港已經跑到了新近出現的連雲一帶,而逐漸“變老”的新浦則退縮成為了內河碼頭。
新海連三鎮是未經過戰鬥就順利解放的,所以城市中的設施並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碼頭上檣櫓雲集,來自山東半島的糧食、來自運河兩岸的木材以及出自本地的食鹽和豆料堆積在貨場上,一片熙熙攘攘的忙碌景象。
新浦這裡屬於鹽鹼地質,四周圍連一棵樹也見不到。當地除了大量產鹽就只能種豆子,所以這裡製造醬油的作坊特別多,安徽式、江浙式、廣東式、山東式……各種風味的醬菜園應有盡有。
在新浦大街上逛一逛,開張的店鋪不過三分之一,大部分商人都不曉得跑到哪兒去了。鎮上最顯眼的就是共產黨開辦的“北海銀行新海連支行”,那裡正在推廣剛剛發行的人民幣(老版人民幣),銀行門口的通告上寫著兌換的比例:一元人民幣等價於三元“中州鈔”(中原解放區中州農民銀行)、一百元“冀鈔”(華北解放區冀南銀行)、一百元“魯鈔”(華北解放區魯西銀行)、一百元“北海鈔”(華北解放區北海銀行)、一百元“華中幣”(華東解放區華中銀行)、一千元“邊幣”(晉察冀邊區銀行)、兩千元“西北幣”(晉綏邊區西北農民銀行)、四萬元“陝甘幣”(陝甘寧邊區銀行)……
幾位好事的太太小姐跑進銀行裡詢問“金圓券對人民幣怎麼換?銀圓又怎麼換?”,工作人員回答說,金圓券的限額兌換在各個解放區只開展三個月的時間,新海連特區已經停止了這項業務,但銀圓卻還是可以兌換的,一塊銀元換一百元人民幣。蛋蛋女士突發奇想,用袁大頭把各種式樣的共產黨鈔票都換了好幾張,釘成了一本就象連環畫一樣,大家看了都覺得挺好玩(當時人民幣的最大面額是100元,一萬和五萬的大鈔還沒有發行)。
銀行的佈告上面有一項內容:規定國營企業、機關、部隊以及合作社的現金都必須存入銀行,而且限定共產黨幹部私人儲蓄的最高限額是人民幣五萬元,超過的部分就必須交公。這個規定讓圍觀的“國大代表”們十分詫異,有人認為共產黨推行共產主義、廢除私有制,這樣的做法正是其政治奮鬥的目標;也有人不大相信共產主義,覺得這只是一紙空文不可能得到實施,“有人類就會有奮鬥,奮鬥的結果無非是破壞舊有的不平等再創造新的不平等。均貧富的社會其實不合理,合理的社會應該有合理的生活差異……”
然而在新浦,“不平等更合理”的理論似乎很難成立,因為解放區的民眾正以實際的行動證明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力量。
當時,新海連特區的農業水平很低,居民的糧食全要靠外地輸送,各行各業的工資薪水也經常用小麥來結算。為了減輕政府的負擔,新浦的民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起了“勤儉節約運動”,機關幹部、部隊戰士、學校學生、碼頭工人紛紛從自己的嘴裡省下口糧,無償地捐獻給社會。街道上貼滿了倡議書、決心書,全都表示只吃粗糧不吃細糧、或者一天只吃一頓飯,“新海連建國學校”原定每個月發放一萬斤糧食,師生們先是主動減掉了一半,後來又決心減到三千斤。國大家眷們圍著大字報議論紛紛:“哦喲,那不是隻剩下半飽了麼?”——可蔡智誠卻從中領悟到:正是有了這後方的“半飽”,淮海戰場上的解放軍才能夠有那麼多的包子和饅頭;也正是由於後方的腸肥肚滿,雙堆集的黃維兵團才不得不啃食馬肉——戰爭的勝負,其實早在這遠離硝煙的集鎮上就已經決定了。
新浦一帶不產糧食,但海產品卻多得很,小販們挑著螃蟹和鮮魚沿街叫賣,一塊銀圓居然能買到三十多對對蝦,這可把大家高興壞了。一幫家眷再也顧不上逛街(本來也沒什麼可逛的),女人們先是瘋狂地採購了一番,然後就拎著大筐小簍跑回了天后宮。
魚蝦螃蟹很快就煮好了,撲鼻的香氣充滿了整座大殿。這時候,天后宮的“管理人員”也在吃晚飯,陳麗君看見一幫老兵就著鹹菜啃窩頭的樣子很可憐,於是就好心地端著一盆海鮮送了過去,可誰知道,才過了沒一會,她又抱著盆子回來了,而且哭得梨花帶雨、好不傷心。
原來,蛋蛋女士遇上了那位性格內向的中年“管事”。一瞧見菜盆裡的魚蝦,原本正蹲在地上啃窩頭的漢子就氣哼哼地站直了身子:“裡中麼嗲(你這是要做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