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女士這樣的人,我們在生活中時常遇到,甚至你自己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好端端的,怎麼感到渾身無力、頭暈眼澀、情緒不穩、食慾不振、甚至腰痠腿痛?到醫院進行體檢,化驗單的結果往往顯示一切都正常,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將健康稱為人體“第一狀態”,人生病時稱為“第二狀態”,那麼介於健康與患病之間者可稱為“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目前,超過半數以上的現代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最早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醫學界提出的命題,當時稱此類症狀為“雅皮士流感”,因為在80年代早期,這種怪病主要發生在三四十歲、經濟狀況比較好的知識女性中。隨後,求治的人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國不同年齡、種族和階層的人當中都發現了同樣的病例。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有同樣的特點:說沒病吧,卻總有疲勞、失眠、情緒不穩定等種種不適,甚至幾乎對生活、工作中的所有方面都感覺厭倦;說有病吧,常規化驗卻又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全世界醫學家對此也沒辦法,只能將其定義為“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
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的人,他們不像健康者那樣精力充沛、生機勃勃,但也不像患病者那樣死氣沉沉或臥床不起,無法從事工作和家務。這些人除了工作潛力和創造力有所下降外,通常還表現出亞健康所特有的一般症狀,如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神經衰弱、失眠多夢、易發怒、頭痛頭暈等,這種狀態與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有實質性區別。疾病能在短期內或一定時期內治癒,而亞健康常常維持幾年、幾十年,如不及早擺脫,隨時可向第二狀態轉化——患病;如能及時扭轉,則可恢復為正常、健康的第一狀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亞健康:遊走在惡疾重症的邊緣(2)
有醫學家將亞健康及其惡化後出現的相關疾病,統一稱為“生活方式疾病”。因為這些疾病主要不是由細菌、病毒等造成,而是由於不合理的飲食、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缺乏運動、心理適應不良、肥胖、抽菸酗酒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因素,都是屬於生活方式的範疇。
醫學專家、心理專家提出,亞健康狀態最主要的成因是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壓力過大,使人們精神緊張,心理負擔過重,從而陷入“亞健康”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業的競爭也不斷加劇,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人幾乎每天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精神壓力很大。心理素質好、承受能力強的人,能夠及時調節心態,化解壓力,大大減小了“積勞成疾”的危險。而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由於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精神壓力長時間蓄積,大腦超負荷運轉,加之大腦細胞所需氧和營養補充不及時等,最終很可能導致疲勞過度,從而出現亞健康症狀。
據專家介紹,到醫院就診的亞健康患者,大多數工作能力和責任心都很強,對自己要求很嚴,這樣的性格也導致了他們心理壓力過大,易發生亞健康。過分堅守原則的人,好勝心特別強的人,神經過敏、情緒化的人,以及思維沒有定型、自我防範心理比較重、凡事力求完美、具有雙重性格、主觀意識強烈、時時希望得到別人讚揚的人,更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
醫學專家指出,亞健康和疾病一樣,也是可以預防和醫治的。亞健康狀態是動態的,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轉化,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向壞的方向轉化,進一步發展為各種疾病。
採取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則可有效地避免健康者陷入亞健康困境,也可幫助亞健康者逐步走出亞健康的“沼澤地”。�原來我也不“健康”:“亞健康”狀況自我檢測
1�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
亞健康狀態,臨床上常被診斷為疲勞綜合徵、內分泌失調、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徵等。其主要原因是,人體長期的過度疲勞而又得不到充分的調整和休息,造成精力和體力透支所致,因此產生的症狀可涉及全身各個系統。
(1)精神神經系統:常見頭暈、頭痛;精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疲乏無力;易緊張激動、失眠、多夢、恐懼等。有的人還表現為意志消沉、缺乏動力、情緒低落等。
(2)心血管系統:心慌、胸悶、氣短,活動後易出汗,時常有心率不齊和血壓不穩等。
(3)消化系統:食慾不振,消化能力下降,腹脹,兩肋疼痛,有時排便次數增加或出現腹瀉。
(4)骨關節系統:經常感到四肢乏力,腰痠背痛,骨節作響。
(5)泌尿生殖系統:可出現尿頻、夜尿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