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一個整體,形成炮塔,然後將整個炮塔放入地井,利用炮塔自重坐在地井上,然後旋轉裝置驅動炮塔整體轉動,這樣揚彈裝置也就會隨著炮塔一起轉動,從而提高彈藥提升效率。我國在精密加工和大型軸承上有技術優勢,因此這種設計在先在小型炮塔上實現是可行的。”
約亨的草圖上畫的是的歷史上德國海軍維特爾斯巴赫級級戰列艦的旋轉炮塔的結構圖(注1),約亨曾經考慮過使用英國人早在1898年就製造的mk-biii型旋轉炮塔(注2)。不過這種炮塔需要更大的座圈地井直徑,並且由於其裝填機構的推彈杆不在炮塔內而在座圈內,因此導致座圈地井裝甲有薄弱點,因此被約亨放棄。但是實際上mk-biii的結構反而更接近未來無畏艦時代旋轉炮塔設計,對此約亨不得不再次感嘆英國人在海軍技術敏感性上那驚人的種族天賦。
“然後是動力系統,我要求新艦航速不得低於21節。”
“殿下,這樣的話動力組的體積會超標的。”一名蒸汽機工程師叫了出來。對於超過6000噸的艦船來說,雙軸推進要達到20節以上的確有些難為此時的蒸汽機了。不過這也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麼增加軸數好了,增加軸數,每一臺主機所要輸出的功率就降低了,這樣可以減小主機體積,節約空間。然後採用並列雙舵,舵面要在兩個螺旋槳的中間,這樣可以提高舵面效應。”這樣的解決辦法對約亨來說可以說是信手拈來。而且歷史上德國海軍第一艘3軸推進的軍艦奧古斯特皇后號防護巡洋艦如果不是約亨的蝴蝶效應,此時也應該開始設計了,而在設計中德國人就面臨雙軸推進無法達到設計航速的所需功率,因此才改為三軸推進。因此就算約亨不說,這些設計師門也能想出辦法,不過約亨可不希望和歷史上的奧古斯塔皇后號一樣到1890年才開工,因此決定幫設計師們省點時間。
說來也巧,奧古斯塔皇后號的基本設計也是沿用歷史上的艾琳級二等巡洋艦的,如果不是約亨的干涉,現在的新艦也會沿用本時空的艾琳級重型巡洋艦的設計,也可以算是歷史的慣性了。不過因為沒了威廉二世的妻子奧古斯塔,所以奧古斯塔皇后號這個艦名也不會出現了,而且新艦也從防護巡洋艦變成了裝甲巡洋艦。這又展現了約亨這個小蝴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想到此處,約亨突然覺得很有趣,歷史的慣性和蝴蝶效應之間的角力,最終還是蝴蝶效應贏了,這很有趣不是嗎。相由心生,覺得有趣的約亨臉上不自覺的露出了微笑。而這微笑被在座的人看在眼裡則被理解為皇儲殿下智珠在握,任何技術問題都難不倒他的自信。自信往往是最能感染人的,在座的所有技術人員都覺得向來“天賦過人”的皇儲殿下的意見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不過這還沒完,約亨繼續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僅是增加主機的數量,在艙室的佈置上也要有所改變。所有動力艙室之間的水密門全部取消,動力艙之間不許有任何通道連通,這樣可以避免任意一個動力艙室被擊穿後因為水密門來不及關閉或者受損而導致所有艙室全部進水的情況發生。不僅如此,水線以下的其他艙室也全部取消橫向艙門,水兵們要前往別的艙室必須先爬到水線以上的艙室,然後再爬下去。”早期軍艦即使水線下方也在艙室間設定通道,這樣的壞處顯而易見,就算是有水密門,有時也難以起到作用,例如一戰奧匈帝國的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的水密門,總是難以順利關閉,因此其水下防護體系可以說是一塌糊塗,這也是其中聖伊斯特萬號被義大利魚雷艇輕鬆擊沉的原因。所以取消水線下的所有通道,水兵們雖然爬上爬下非常的不方便,但是艦體的抗沉性卻能夠得到大幅提高。
“還有,鍋爐艙和主機艙交錯佈局,必須按照鍋爐艙-主機艙-鍋爐艙-主機艙的方式佈置,避免一發炮彈打爛我們所有的動力系統。”這種交錯式動力艙分佈設計則是二戰前的設計,主要是避免鍋爐艙和鍋爐艙在一起,主機艙和主機艙在一起,一發炮彈造成相鄰的兩個艙室損壞,此時就算是另外兩個艙室完好無損,艦體也會失去動力,而交錯佈局即使造成兩個相鄰艙室損壞,依然會有一半的動力系統可以運作。
“而且艦型也要做相應的變動,我要求新艦必須使用前傾艦艏以提高適航性。新式巡洋艦是新技術運用的結合體,一切都必須給效能讓路。”其實早在風帆艦時代人們就認識到了飛剪艏帶來的適航性優勢,飛剪艏因為體積較大從而擁有較大的浮力儲備,而且由於艦艏外飄的角度隨幹弦的升高而不斷變大,所以在艦艏沒入水中時,浮力是以幾何級數增長的,這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