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置,而平臺上則安裝小口徑火炮。
“可以執行遠洋魚雷攻擊任務的艦船,這個設計估計會很符合提爾皮茨上校的興趣。”蒙茨笑著說到。與歷史上不同,由於約亨一直強調近海魚雷艇防禦策略,此時的德國海軍對魚雷攻擊戰術並不被輕視。因此提爾皮茨也沒有被調往巡洋艦隊。也許是1887年和約亨的交流,也許是希佩爾苦心鑽研雷擊戰術,總之現在提爾皮茨對希佩爾極為看重。對於約亨曾經提出的雷擊戰術,在提爾皮茨的領導下北海魚雷艇支隊對此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不過由於沒有合適的作戰平臺,一些純理論性的結果無法得到驗證。所以約亨準備等新艦完成後進行干預,優先配備給北海形成規模讓他們進行編隊實戰研究。
“新艦的名稱就叫做遠洋魚雷艇,殿下您看如何?”
“很形象,就叫這個名字好了。”對於400來噸的船約亨還真是認為她們只能被稱為魚雷艇,想要變成驅逐艦(rer),等什麼時候過千噸了再說。
注1:s-10是福建水師在在中法戰爭後訂造的福龍號魚雷艇,也是德國建造的第一艘突破百噸的大型魚雷艇,後來因為福建水師重建無望,福龍號被北洋水師調走。
第57章 把所有新技術都用上我們能得到啥
對於新巡洋艦的火力配置,約亨和蒙茨部長閣下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艾琳級所以使用的210毫米35倍徑架退炮雖然威力強大,炮彈140公斤,初速530米/秒,射程8。3千米,在300米距離上足以擊穿450毫米鋼面裝甲,但是其每分鐘1發的射速讓約亨很不滿意。因此約亨決定新式裝甲巡洋艦不安裝210毫米艦炮。
“新艦統一安裝150毫米艦炮,雖然看上去火力下降了,相對於英國巡洋艦常用的254毫米艦炮顯得威力不足,但是射速上的差距卻能夠彌補投射量,我們的210毫米艦炮只能做到每分鐘1發,而新式105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鐘7發,如果新式150毫米管退炮能做到每分鐘4發,那麼炮彈投射量反而在210毫米艦炮之上。面對敵人的防護巡洋艦,我們可以輕鬆的打爛他們的水線,而就算面對對方的裝甲巡洋艦,我們的炮彈也可以擊穿他們並不厚重的鋼面裝甲。而且,全艦使用統一的艦炮,相同的彈道,相同的射速,不正好可以嘗試我在《射擊與命中》中所提到的統一齊射理論嗎。西門子設計的新式距離變化率計算器和蔡司公司設計的2米測距儀已經在大選帝侯號上得到應用了,但是大選帝侯的主炮數量不足,齊射的效果不會很理想。我在論文中提到過,想要齊射有足夠的效果,必須有6門以上的同型號艦炮,所以我建議新艦全部裝備150毫米管退炮,務必使側舷交戰時能保證投入10門以上150毫米艦炮,這樣就可以進行統一齊射、射控指揮以及系統整合的試驗和摸索了。而新艦要進行舾裝起碼是兩年以後,克虜伯公司也一定可以拿出令我們滿意的150毫米管退炮的。”
“是的,殿下,我們會催促克虜伯公司儘快完成設計工作的。”蒙茨在一旁介面到。
英國人在1904年才開始嘗試統一齊射,而且因為火炮口徑不一效果並不理想。難得有機會試用統一型號的速射炮進行齊射試驗,不抓住怎麼行。而且約亨已經想好了未來德國海軍的發展規劃了,新技術先用巡洋艦做試驗,然後應用到戰列艦上。在進入了“正規”裝甲巡洋艦的時代後,裝甲巡洋艦的各種設計就和戰列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裝甲巡洋艦發展到極致是戰列巡洋艦,而戰列巡洋艦裝甲強化則會變成高速戰列艦。因此用裝甲巡洋艦來摸索戰列艦技術並沒有巨大的技術壁壘。如此一來還能節約大量的經費,而不用去拿寶貴的戰列艦做試驗了。
“不僅如此,我還希望在新艦上嘗試一種新技術,雖然速射炮能夠大大提升射速,但是炮彈裝填速度卻難以讓人滿意,尤其是露炮臺結構的雙聯裝艦炮。其揚彈筒不能和炮臺本身一起旋轉,因此炮彈提升上來後還需要透過一步轉接的程式才能移動到炮尾。如果能讓揚彈筒隨著炮臺本身一起旋轉,炮彈提升後直接出現在炮尾,這樣必然能大幅提高裝填速度,也許在中口徑艦炮上這種速度的提升並不明顯,但是對於大口徑艦炮來說速度的提升就代表著更高的射擊頻率,更高的投射量和更大的命中機率。不過大口徑炮彈重量過重,所以我們先用中口徑炮彈來進行試驗。”然後約亨將自己之前畫的草圖分發下去,讓所有設計師傳閱,接著說到:“在艦體上開足夠大的洞,然後用裝甲圍成地井,而再將揚彈裝置,旋轉裝置,裝填裝置,火炮裝置,以及炮罩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