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王安石接過任命的時候,沒有立刻公開他已經寫就的變法舉措,而是向官家舉薦韓維成為開封知府,理由是居然要變法,在底下當然要有一個信得過的官員來實行具體方略。開封是個好地方,就在天子腳下,成為變法的實驗田,是個很不錯的主意。再說他王安石能回京等上高位,韓家兄弟出力不少。他現在投桃報李,正是時候!

韓維曾經是趙頊的老師,對於對方的人品,他也瞭解與信任,也想讓韓維成為變法的先鋒,同意的王安石地舉薦。而且為了對方有威信,還給了他翰林學士的名頭,免得變法時遭受一些士子的莫名攻擊。

如是過了十天,正月二十六這日,王安石終於志得意滿地在朝堂上兜售出了他的三條新法。歷史在這一刻重回軌跡,王安石的強悍終於還是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拋卻其他不說,單是那條鼎鼎大名地青苗法,就引起了無數的質疑。當然,此時大家還沒有想得到它會出現的害處。只單單質疑這種由朝廷出面做生意的做法感到不屑而已。

王安石也不是凡人,在朝堂上辯駁了一番,說倒了不少朝臣。加上官家的鼎力支援,新法透過了朝議,正式向大宋天下頒佈。是時為熙寧元年二月。

沈歡再一次見識到王安石的強悍後,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特別是青苗法,這個時代,有誰瞭解它造成的結果呢?確切地說,王安石最後罷相,表面上是鄭俠上了幾副流民圖,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流民呢?最大的原因不正是底下官員胡亂操作青苗法。致使百姓妻離子散麼!不可否認,也是因為青苗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朝廷財政維艱地狀況。然而與整個天下而言,功過相抵嗎?

青苗青苗,也就是在民間青黃不接的時候,每年夏秋兩收之前,又官府出面給各個縣戶的百姓借貸錢糧,資助生產,收成之後再二分地利息還給官府。

“太沖動了。太沖動了!”沈歡無奈地感慨,這次王安石想一口吃成胖子,青苗法又朝廷規定,推行到整個大宋天下的二十幾路,朝廷第一年出資上千萬貫。按王安石的計算,若全部貸出去,一年兩次,憑生利息幾百萬貫,另外資助百姓生產。也提高了賦稅。實在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可在沈歡看來。這舉動實在是太過冒險了。變法舉措。怎能一蹴而就!青苗法。說白了與後世地銀行借貸差不多。可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地中國。在資訊如此發達地情況下。又有多少農民敢從銀行裡借錢出去發展農業生產呢。何況如今這種訊息塞閉地時代。沈歡毫不懷疑歷史上地說法:大多青苗錢要麼是官員強令百姓購買。要麼就是貸給了那些大商賈。對於農業生產。根本沒有多大用處!另外。二十一世紀地時候。銀行從事借貸。也得小心翼翼。生怕血本無歸。現在倒好。有行政命令再此。借了青苗錢不還地。估計就真要賣地賣兒了。難怪鄭俠會有流民圖地藍本呢!

“老師。您對介甫先生地變法事項怎麼看?”沈歡斟酌來斟酌去。覺得在王安石變法鬧得天怒人怨之前該好好籌劃。而籌劃地物件。當然是能與王安石抗衡地司馬光。

司馬光自進《資治通鑑》後。建了一個書局。拉了不少喜好修史地同道進來。一道完全這本鉅著。也是因為這樣。分了不少精神。花在朝政上地精力也少了許多。加上如今有年壯有才地王安石坐鎮。更多政事都是對方處理。他也樂得把閒餘時間都花在修史上。

在司馬府邸裡。沈歡地問話倒讓司馬光愣住了:“很好呀?幾條新法。介甫也都解釋過了。確實對朝廷有利。本來老夫還擔心那個青苗法鬧出禍患來。不過介甫已經請奏朝廷成立一個視察行走機構。由朝廷派遣人員到各路去督察。相信沒有人敢冒殺頭地風險吧!”沈歡無語。司馬光果然是寒暑論者。是要求變法地。只不過求謹慎而已。現在青苗錢還沒開發派發。慘烈處也沒有人抱上來。這大概也是對方樂觀地原因吧。不過沈歡之所以來找司馬光謀劃。全是對方相對而言是最有長遠目光地。因此他不死心地提示:“老師。幾十督察。能成什麼事?大宋州縣數千。黎民數以千萬計。些須督察。能察得過來嗎?再說又焉能保證這些督察不會與下面一道隱瞞了真相呢……”花了不少口舌。把與王安石說過地害處重新提了一遍。最後才期盼地看著司馬光。

司馬光不愧為謹慎為上之人。聞言捋了捋鬚子。沉吟著說道:“子賢你說地有道理。這些你可曾與介甫提過?”

“提了。”

“結果如何?”

沈歡攤攤手:“結果就是這個視察行走使的產生了!老師,說實在的,對於大多底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