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遜揭籩�保�娜擻新接問降摹 芭褰G榻帷保�庖彩侵洩��手械囊桓鍪慊炒�場�

。 想看書來

聯大教授愛崑曲

在戰時的昆明,聯大的教授愛好崑曲。筆者收集到很多這方面的資訊。先來了解一下崑曲。崑曲原稱崑山腔,簡稱崑腔,最初是江蘇崑山一帶民間流行的南戲(宋、元時流行於南方的一種戲曲,為區別於北方的元雜劇而稱為南戲)的清唱腔調,數百年來對許多地方戲曲都有深而且廣的影響,是我國最古老的聲腔之一。因此,一般文人學士都喜歡把崑曲作為古代戲曲音樂的活化石來欣賞、品味。

清華大學遷移長沙和昆明之前的戰前歲月,俞平伯許寶馴夫婦好崑曲,以他們夫婦為中心,吸引了崑曲知音,浦江清、許寶馬錄、沈有鼎、朱自清的夫人陳竹隱、譚其驤等人,他們成立“清華谷音社”,俞平伯發起並任社長,定期雅集。

在戰時的昆明,從北平而來的教授、文人、藝術家,不乏愛好崑曲者。我們不妨透過老舍到昆明訪問時的日記,看看聯大教授們戰時的文化生活。

許寶馬錄先生是統計學家,年輕,瘦瘦的,聰明絕頂。我最不會算術,而他成天的畫方程式。他在英國留學畢業後,即留校教書,我想,他的方程式必定畫得不錯!假若他除了統計學,別無所知,我只好閉口無言,全沒辦法。可是,他還會唱叄百多出崑曲。在崑曲上,他是羅莘田先生與錢晉華女士的“老師”。羅先生學崑曲,是要看看制曲與配樂的關係,屬於那聲的字容或有一定的譜法,雖腔調萬變,而不難找出個作譜的原則。錢女士學崑曲,因為她是個音樂家。我本來學過幾句崑曲,到這裡也想再學一點。可是,不知怎的一天一天的度過去,天天說拍曲,天天一拍也未拍,只好與許先生約定:到抗戰勝利後,一同回北平去學,不但學,而且要彩唱!

老舍文中提到的聯大教授,當時住在昆明青雲街靛花巷。錢晉華女士是聯大外文系教授袁家驊(著名語言學家,在聯大開展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和研究)的夫人。羅莘田是老舍的好友羅常培,羅常培去世後,老舍在悼念文章中,也提到他唱崑曲:“他會唱許多折崑曲。莘田哪,再也聽不到你的圓滑的嗓音,高唱《長生殿》與《夜奔》了!”

查浦江清1943年日記,也見有教授們唱崑曲之記載。元旦那天:“晚飯後,陶光來邀至無線電臺廣播崑曲,幫腔吹笛。是晚播《遊園》(張充和)、《夜奔》(吳君)、《南浦》(聯大同學),不甚佳。”

浦江清是聯大中文系教授,專講“詞選”、“曲選”等課程,對崑曲有精深的研究,對唱曲要求高,故有“不甚佳”的評語。

去電臺唱《遊園》的張充和,是合肥張家四姐妹之一,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妹妹。張家四姐妹都喜歡崑曲。張充和在昆明生活一段時間,去了重慶,從《梅貽琦日記》可知,梅貽琦出差到重慶,張充和常來拜訪,有時,為梅校長清唱崑曲。

與崑曲相比,查閱到的聯大師生與京劇的資料少。但毫無疑問,北大和清華的教授們喜歡京劇,像楊振聲、梅貽琦等人都愛好京劇。

秦泥執筆的《聯大敘永分校生活紀實》文中提到,當時娛樂活動極端缺乏,1941年春節,學校放假唱了幾天京戲,戲班子是愛好京劇的同學自己組織的。在敘永分校就讀的張之良在《我的大學生活》文中也寫道:

春節到了,由楊振聲教授支援唱了五天京戲。記得有一個劇目是《蘇三起解》,是工學院姓王的同學主演,他在北平時,從小在家請家庭教師教戲,所以表演唱腔均好。後來這位同學中途輟學,參加中印空運工作,在一次飛機失事中犧牲了。

。。

聯大學生的崑曲之好

楊毓珉在《汪曾祺的編劇生涯》一文中回憶:他們幾個愛好文藝的同學組織“山海雲劇社”(社長是哲學系周大奎),1942年暑假,演出了曹禺的《北京人》,楊毓珉負責舞臺設計,汪曾祺專門管化妝。演出成功,還掙到不少錢。

1942年下學期,楊毓珉和汪曾祺同時聽《中國文學史概論》,講到詞曲部分,老師和學生一起拍曲子(唱崑曲)。楊毓珉回憶:“曾祺很聰明,他能看著工尺譜吹笛子,朱德熙唱旦角,……我記得最最常唱的曲子是《思凡》,德熙唱的那幾句‘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了頭髮……’真是纏綿悽婉,楚楚動人。”

汪曾祺最喜愛的課外活動是演戲和唱崑曲,特別是唱崑曲。當時雲南大學中文系有幾個同學成立了一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