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 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 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 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 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 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臺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932 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 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 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 200 元資金的王 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 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佔據了周圍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 沒法做大宗買賣;而專門搞零售呢?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 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揹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 果不太好。 怎樣才能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 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後,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 破口。 44
……… Page 46………
第4 章 用心才能看得見 ID2002 20 世紀 30 年代的臺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 谷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乾,然後脫粒,砂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裡面。 使用者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式,用起來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 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 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 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我在《營銷人的自我營銷》中曾經說過:“營銷是賣的藝術,是滿足他人的策略,是提 高價效比的智慧。”在這裡,王永慶就是透過提高價效比實現了米的良好的營銷。在當時 的情況下,提高價效比很簡單,就是將砂粒、石子撿出去,這是非常瑣細的工作,也是任 何一個正常人都能做的事情,但正是這種需要花功夫的瑣碎的、細節性的工作,使王永慶 實現了提高價效比的目的。 在提高米質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使用者都是自己前來買 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 個大大的不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 的任務只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 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送貨上門也有很多細節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 裡並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 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 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並非送到了事,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米, 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乾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 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顧客。 不僅如此,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 活並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