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其中主要論點認為: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裡、政府裡、軍隊裡和文化領域的各界裡,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群眾手裡;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它有一條修正主義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代理人;過去的各種鬥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文化大革命”,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來揭發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此後,持續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展開。
毛澤東在晚年的錯誤被林彪、江青等人利用,他們組成兩個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的反革命集團,利用所謂“中央文革小組”的名義,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進行了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
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讓黨、國家和人民在這場“紅”與“黑”的鬥爭運動中蒙受巨大的損失。
“文革”期間,政治動盪,社會混亂,生產破壞,人民生活困難,經濟已近崩潰。在“文革”中,從上到下大批幹部被打倒、被迫害,全國各地各界難以數計的人受到各種名目的牽連和迫害。自“文革”開始至1966年10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被指為“牛鬼蛇神”而從城市趕到農村的人數達39萬7千多人。“文革”中,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均受到巨大破壞;迫害、誣陷、“批判”、“鬥爭”大行其道,新中國成立後樹立起來的優良精神風尚遭到嚴重破壞;整個社會思想禁錮,政治氣氛高壓,在以“革命”的名義下進行的無休止的“階級鬥爭”中,人民群眾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扭曲。
第一部分 第31節:國脈(6)
黨和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傾錯誤以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艱難的鬥爭。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黨和國家從危難中被挽救出來,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976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兩年裡,廣大幹部和群眾積極投入到各項建設工作中去,工農業生產得到較快恢復,教育、科學、文化工作逐步走向正常。黨和國家也開始整頓“文革內亂”,平反冤假錯案。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會議全面、認真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方針,指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階級鬥爭而是落後的生產力不能適應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這次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發展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全新時期。
十年“文革”是“史無前例”的十年,有人說它是十年噩夢。這十年的歷史是由血和淚寫成的,它不僅給人留下傷口,更留下深刻的教訓。人民只有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鄧小平後來曾指出:“總結歷史是為了開闢未來”,“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
——1979—1989年:老人與海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79—1989年,這十年的中國歷史是圍繞著一個人物展開的,他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1977年,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長達十年的灰暗歲月,十年“文革”使得中國百姓的生活幾乎沒有得到改善,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幹部群眾忍無可忍,在這個關鍵時刻,73歲的鄧小平挺身而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領導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黃金髮展期。儘管在頭幾年要打破計劃經濟的束縛顯得非常困難,但經濟發展很快成為奔跑的快馬。1979—1984年間,零星的商品交易市場開始出現,但市場在整體經濟中的作用十分有限,行政權力對經濟行為的干預依然很強,非市場體制與關係仍然佔據上風。從1985年開始,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市場制度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