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干預,加強計劃經濟的控制,並搞起了“大躍進”,同時把民眾的精力引向階級鬥爭,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偏差,最後導致失控。國家經濟發展被過“左”的危害拖累,並在未滿10年之際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就發生重大轉向,很快陷入困境。之後,從1959年開始的“三年大饑荒”,讓中國經濟、社會遭受巨大損失,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
——1959—1969年:艱難國運與雄健國民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開始轉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試圖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然而從1959年開始,共和國在歷史上遭遇了“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讓中國人民遭遇了空前的困境。有媒體稱,“三年大饑荒”可能是20世紀全球範圍內的最大饑荒之一。
“三年大饑荒”過後,在經受了此前的“大躍進”時期的“共產風”、浮誇風、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和對生產瞎指揮風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嚴重經濟困難的挫折後,國家痛定思痛,從1962年開始進行國民經濟調整,中國經濟有了幾年短暫的再度恢復,但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讓中國經濟再度遭劫。
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經濟、社會形勢異常嚴峻,在國際上,美國敵視中國的政策變本加厲,致使兩國間的對立不斷升級。此時更為緊張的是,一向友好的中蘇關係開始破裂、惡化。1960年,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之間的分歧公開化,6月,蘇聯撕毀了同中國簽訂的所有技術協定,在一個月內撤走了所有的在華專家,貧困的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外援。而且在中蘇邊境出現緊張局勢,1969年中國和蘇聯在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
第一部分 第30節:國脈(5)
這一個十年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同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一樣,一直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戰爭威脅。除了已有的美國因素外,又增加了蘇聯的因素,世界兩個大國同時向中國“發難”,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備受孤立。另外,在1962年10月,印度軍隊向中國邊防部隊發動進攻,中國被迫自衛還擊;同年,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也企圖利用大陸的困難“反攻大陸”;1965年以後,美國不斷擴大在越南的戰爭,對中國形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1965—1968年,中國被迫“抗美援越”。
一系列嚴峻的事實,使得中國不得不把國家安全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慮,不得不高度重視國防建設和戰備工作。1960年後,這種重視的程度日益提高。此後,“提高警惕,保衛祖國”、“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等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徵。
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個十年中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比第一個十年還要嚴峻,但是雄健的中國人民在這樣的艱難環境中還是取得了很多建設成就。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勝利兩大油田基地,蘭新、包蘭兩大鐵路,原子彈、氫彈,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帶有根本性變革的成就都是這一時期取得的。透過新中國成立後20年的努力,中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
這一時期在中蘇關係破裂、中美關係又不能實現緩和的情況下,中國在國際關係上尋找到了新的戰略支撐點,這就是聯合第三世界,依託廣大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同時藉助西方陣營中與美國產生離心傾向的法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係,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從而不再依附於蘇聯的世界地緣戰略。這一時期也正是透過與美、蘇兩強的對抗,中國才真正成為國際上一支完全獨立的力量,取得了外交上的主動地位。這種不依附於任何人的真正的獨立自主地位,是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對外關係史上從未有過的。
——1969—1979年:紅與黑
1969—1979年,這十年中國的歷史是圍繞著一個大事件展開的,這就是“文化大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除了要面對一些現實的戰爭因素外,在政治、思想領域內也一直在進行著一場看不見的“戰爭”。從20世紀50年代的“三反五反”、“整風運動”,到60年代的階級鬥爭,經過不斷升級的中蘇論戰,特別是經過“四清”運動後,毛澤東越來越感到中國有出修正主義和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同年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這兩次會議相繼透過了《五·一六通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