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鬥牛勇士麥克斯》一片第一部分也具有同樣的優點,但第二部分就有些遜色。林戴是按影片長度計酬的,因而不免有“拉長線”的毛病。他的影片一般都在一個早晨裡即興演出;他的才能儘管很大,但要達到完美的地步,還應該有更多的思考。麥克斯·林戴雖然有這些疏忽或美中不足的地方,但他仍能和梅里愛並列,成為法國電影界名人之一。
林戴的競爭者里加丹,就遠不能和林戴相比。這位王家劇院的演員,在進入電影界以後就放棄了夏爾·普蘭斯這個劇院中的用名,而改用里加丹這個別名,他在德國被人稱為莫里茨,在義大利被稱為塔杜菲諾,在俄國被稱為普連茲,在西班牙被稱為薩留斯蒂諾,在英國被稱為菲夫爾斯,在東方則被稱為里加丹王子。他在喬治·蒙卡不甚高明的導演下,每星期拍攝一部影片,象例行公事。他很象安德烈·第特,但用另一種鬧劇的風格來扮演傻子和苯蛋,這種角色同他那個塌鼻子和特大牙齒的臉型很相配。他在影片裡曾經扮演過未婚夫、丈夫、管家人、父親、離婚的男子、黑人、貞女、劍客、廚師、竊賊、大總統、善良的法官、拿破崙、灰姑娘、失戀者、蒙面大盜、國會議員等等角色。這些影片在今天看來與其說是喜劇,倒莫如說象悲劇,它們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些老一套而全無獨創性的作品而已。
但里加丹仍和麥克斯·林戴競爭,後者此時正和納比埃科夫斯卡、雅娜·雷奴阿爾(即現今的費爾南·格拉威夫人)及嘉貝·莫萊等美麗的女演員合作,繼續他的光輝的演出事業。他和嘉貝·莫萊合拍了一部名為《1914年8月2日》的愛國影片。但是這個日子同時也標誌著這位名演員全盛時代與法國喜劇霸權的結束,因為此時林戴被徵調作戰。等他負了重傷返回攝影場時,新來的夏爾洛已經在世界銀幕上奪取了麥克斯·林戴的寶座。此時愛迪生托拉斯的最後四個公司,正因卓別林脫離了愛賽耐公司(四個公司中的一個公司)而大為憤怒,所以特地把麥克斯·林戴請到美國來,以便和卓別林對抗。但麥克斯拍了兩部影片以後,就患重病,一直到大戰結束為止沒有再上過銀幕。在以後的幾年裡,他只是苟延殘喘,生活在過去的聲譽之中。但他在好萊塢拍攝的影片(《不幸的七年》、《窮火槍手》),以及在維也納拍攝的影片(《馬戲大王》),都顯示出他仍未失去他的才能。然而病魔和神經衰弱始終侵蝕著他,1925年,他在瘋狂的嫉妒支配下,終於和他年輕的妻子一起悲慘地結束了生命。
第六章 北歐電影和義大利電影(1906—1924)
丹麥
1906年,有一個名叫奧爾·奧爾森、做過巡迴放映商的人創辦了一家小製片公司——“北歐公司”。它最初攝製的一部影片是一部排演的新聞紀錄片,名叫《獵獅記》。一隻從動物園裡弄來的真獅子,在用人造的椰子樹裝飾起來的海灘上被獵人們打死。接著觀眾看的是一個很殘忍同時又很真實的解剖獅子屍體的鏡頭。這部影片是由戲劇演員維果·拉爾森導演並演出的,他在拍了此片之後就轉向歷史劇和浮華劇,導演了一部名叫《白人婦女販賣記》的影片。這是第一部在國外獲得成功的丹麥影片,使這家丹麥製片公司在北歐、德國以及義大利影片佔相當勢力的中歐取得廣大的市場。
阿斯泰·尼爾森是最初博得國際聲譽的電影明星之一。人們稱她為“北國的杜絲”,或者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薩拉·貝恩哈特①”。柏林、聖彼得堡、巴黎和紐約的人們爭先恐後地去看她的影片。阿斯泰·尼爾森主演的影片大都是根據波爾託—裡希或德國劇作家所寫的一些浮華劇,描寫通姦、過失、犯罪、寬恕和良心譴責等情節。在這些影片中占主導地位的內心痛苦在這位女悲劇演員憔悴、抑鬱而表情強烈的臉上充分體現了出來。①杜絲(1859—1924):義大利著名女悲劇演員;薩拉·貝恩哈特(1844—1922):法國著名女悲劇演員。——譯者。γ米γ花γ書γ庫γ ;http://www。7mihua。com
隨著阿斯泰·尼爾森、奧拉夫·封斯、蓓蒂·南森、莉萊·貝克、愛爾塞·弗勒裡希、普西蘭德、克拉拉·邦託彼丹、卡洛爾·維特和奧古斯泰·布拉德這些演員的演出,使丹麥電影中出現了一個和中歐當時流行的小說和戲劇不無關聯的光怪陸離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穿繡金軍服的軍官們為了一個走繩索的女郎爭風吃醋,互相決鬥,而一個喪失記憶力的百萬富翁則變成了賣藝人;丑角們在他們女東家的別墅被大火焚燒的時候,儘管心中悲傷,仍強作笑容;吉卜賽人拐走了公爵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