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B·A·奧勃魯契夫
宣告: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下載後請在24小時內刪除。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前言
我們的地球已有幾十萬萬年曆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地球表面的生物經歷了幾次巨大的變化。在原始海洋的溫水裡形成的蛋白質聚集物,漸漸複雜起來,逐步演化成了形形色色的動植物有機體,世代衍生,始成今日的形態。
生命形態的演化,可依據儲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骸的化石,來進行研究。對生物遺骸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搞清楚過去的年代,即地質年代(自生命形成時算起,迄今已有十一個地質年代)裡,地球表面曾經存在過哪些動植物。距離現代的年代越遠,其生命形態的特徵與現代的差異也就越大。
研究已絕跡的生命的形態,特徵、生存條件和演化的原因,以及一種生物滅絕和另一種生物進化的科學,叫做古生物學。一些高等院校就在作這種研究。但是對每一個人來說,對於古生物的形態和生存條件略知一二也是大有興趣的事。我決心以科學幻想小說的形式寫成的這本書,就是試圖完成這個任務的。這本書未始不可以這樣寫:怎樣在石頭上找出植物的遺蹟,怎樣根據樹葉,認識一棵樹木,或一叢灌木;怎樣從石頭裡取出各式各樣的貝殼、珊瑚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殘骸,怎樣經過整理並確定它們的名稱;怎樣採取大量保護措施,挖掘出脊椎動物的骨骼,拼成完整的骨架,再據此推斷這些生物的本來的面目。但是,這樣寫法,就過於冗長、枯燥,只有那些願作古生物學家的學生才有此需要,而不能向廣大的讀者生動活潑地介紹古生物的形象。
因此,我選擇了小說這一形式。不過,怎樣才能把讀者引入早已絕跡的生物的世界和它們棲息過的那個環境中去呢?據我所知,只有兩部小說作過這種嘗試。一部是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說的是幾位學者從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到地心,發現了一個地下的空曠地帶,那裡棲息著神秘的生物和地球上早已滅絕的飛禽走獸,寫得模模糊糊。在返回地表的途中,這幾位學者划著木筏,在滾沸的開水上航行,後來竟然從熔融的岩漿上劃過,從另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表。這一切都是不足信的。
任何一個火山口都沒有直通深處的管道,因為它被冷卻的熔岩堵塞了,至於乘著木筏在沸騰的開水上,甚至在熔融的岩漿上航行,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正是這部小說在地質學上的錯誤,啟發我於1915年撰寫《普洛託尼亞》一書。在這以前,我從未給青少年寫過什麼,也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另外一部是柯南道爾的小說。書中描寫了幾個在南美旅行的人,發現了一個與周圍環境完全隔絕的難幹攀登的高原。那裡居住著原始人、高大的類人猿和地球上其他地方已經滅絕了的生物。他們歷盡艱險才登上高原。然而在這本小說裡同樣也有許多是不足置信的。小說向讀者介紹的僅只是距現代不太遠的那個世界,可是給我的印象卻十分淡薄,雖然我讀過兩遍,而且時間比讀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晚得多,卻記不清書名①了。
一部優秀的科學幻想小說應該是順情入理的,應該使讀者相信,書中描寫的各種事件,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能發生的,沒有任何超乎自然的、神奇的東西。如果一部小說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怪誕的事,那它就不成其為小說而是給小孩子看的童話了。
《普洛託尼亞》的最初幾版表明它是達到了合乎情理這一要求的。我接到了不少讀者來信。有的讀者鄭重其事地提出:為什麼不對普洛託尼亞進行新的考察,以便進一步研究地下世界;有的讀者則表示願意參加這個考察隊;還有的人對書中考察隊員的命運表示關切。基於上述原因,作者不得不在《普洛託尼亞》的新版本後記中向讀者說明,為了使讀者瞭解過去若干地質年代中存在過的動植物,作者採用了這樣一種形式,即似乎這些動植物至今還存在於地球內部的某些地方,作者不得不採用上個世紀初提出過的,並在當時的學者中間引起過激烈爭論的一種假說,本書倒數第二章用《科學對話》形式詳細地介紹了這個假說,書中考察隊
【①《被遺忘的世界》,柯南·道爾著,1912年出版,海洋出版社有中譯本——譯註】
組織者認為假說是正確的。但實際上,科學早已把它推翻了。
作者希望,《普洛託尼亞》的這個版本,能象以前幾個版本一樣,激勵著青少年讀者熟悉地質學,進而研究這門有趣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