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書→吧→。
第79節:清醒八 退場時,總要留點好話題任人道說(4)
做人人品要正,當領導的領導德要興。歷史證明,道德是安國興邦之基。德興業興,德毀業敗。
我覺得對反腐敗問題不能抱著理想主義的心願。腐敗分子們是一個個利益集團,與腐敗集團的鬥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兇險。你看,嚴嵩為首的奸黨,從上到下把持著兩京一十三省,他們把國庫貪墨空了,便推出“改稻為桑”的所謂國策,其目的一方面是要掩蓋自己的貪墨罪惡,一方面是要利用這一國策的“合理合法性”,再來大量掠奪農民的土地。他們不僅在“貪”上費盡心思,而且在掩蓋自己罪行上,在對付正義力量上,也是“機關算盡”。
因此,要同腐敗集團、腐敗分子鬥爭,必須有海瑞那樣無畏的勇氣。海瑞對腐敗是“零容忍度”,他反腐敗最徹底、最堅決、最無畏、最執著。他的報國憂民的偉大胸懷以及鐵骨錚錚向腐敗宣戰的壯舉,體現了一種崇高,展現了一種氣勢,展示了一種力量,昭示了一種精神,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貴的。
我當領導這些年,時常給老婆孩子上“如何杜絕腐敗”課,教育他們要守得住清貧,貪慾膨脹是墮落的開始;頂得住誘惑,不為名、權、酒、色、財、氣所動;不把公權當做私人謀利工具;工作失職、工作無業績也是腐敗。莫伸手,免費的午餐,只有捕鼠夾上才有。3?挑戰潛規則
潛規則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個個都感覺得到的規則。
一位領導總結了當前的權力場上流行的三條語言樸實、內涵豐富、活生生的潛規則。
第一條:不能搞腐敗,也不能太廉潔。
安徽省利辛縣的縣委書記夏一鬆,當縣委書記時,他確實想為人民做點事,個人要求很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利辛縣雖然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他任職180天,收到了數十萬元的紅包重禮,他全部上交了。結果,他這個縣委書記當不下去了,他只好把辭職報告放到桌上自己辭職。這就應驗了這位領導總結的第一條規則:不能搞腐敗,也不能太廉潔。他說你開口去索要別人的東西,恐怕是風險太大了。但是自覺送來的一些紅包禮品收了是沒有問題的,在我們這裡好像正常的一樣。
還有一個例子,這是《檢察日報》曾經刊登過的。
廣東省揭陽市委宣傳部長鄧偉斌,在任普寧縣委書記時,應該說也是一個比較謹慎的縣委書記。當他上任之後,就發現勢頭不對,端午、中秋節、春節這三個節日在廣東是很受重視的,所以一到節日,上門送紅包的就絡繹不絕。他認為這樣不妥,就採取謝絕的辦法。來了送紅包的,就跟他們解釋,我們都是同事,上下級關係,主要搞好工作,我們就增進了友誼,這樣搞是不對的。
但是,第一個來的工作還沒做完,後面又來了一個,只好把紅包放起來,這第二個還沒有做完,又來了第三個……
他又採取了第二個辦法,就是你給我送了5000元紅包,我下次在你小孩過生日、你父親過生日、家中有什麼紅白喜事的時候,把這個紅包退給你,就好像一種禮尚往來,我不要你的。結果這個辦法也不行。為什麼呢?他給下面的幹部送了紅包,那個收了紅包的幹部下次送紅包就翻番,甚至翻幾番。他認為:你看縣委書記那麼瞧得起我,於是他肯定就出於一種感激,何況本來就想跟他搞好關係,就翻幾番來返回。因此,鄧偉斌覺得這也不是一個辦法,於是只好採取上交紀委的辦法。凡是送來的紅包,他都交到紀委去。
結果他這個行為,遭到了在省裡工作的老上級,還有一些同事,一些老朋友、老同學的勸阻。有的是寫信,有的順便路過的時候上門勸告他:你這樣搞不行,你會玩不下去的。後來他離開縣委書記職位後,調任到市委當宣傳部長、市委常委的時候,案子發了,以受賄罪被抓。他惹了禍無疑,但是什麼因素讓一個不想惹禍的人惹了禍呢?
我看了這個案子體會很深。“不能搞腐敗,也不能太廉潔”,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就是我們諸多因素形成的社會風氣。
第二條,教子教孫,都要教導他們跟一把手搞好關係。
因為組織部門考察干部,主要是聽一把手的,一個幹部評價、提拔,其主動權掌握在一把手手裡,下面的人的評說只是參考。
對於這一條我的體會太深了。因為在一些地方或部門,群眾口碑好、民意測驗優秀的幹部,如果沒有與一把手搞好關係,也是難以得到重用的。
第三條,與我共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