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發掘了50多座西漢時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000多件。在發掘六號墓時,於墓室裡發現了一個金質的“滇王之印”。這個金印上陰刻著“滇王之印”四個篆字,印面邊長2�4厘米,總重90克,印上有蛇鈕印把。這條蛇昂起頭,蛇身盤曲,背上還有鱗紋,鑄造十分精美。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古代滇王國是真實存在的,同時證實了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莊跤王滇”,及漢武帝賜給王印的真實性。
1996年,國家對其進行了第五次發掘,清理出戰國至漢代的古墓30多座,出土文物近1000件,包括青銅器、玉器、瑪瑙、金器、銀器、鐵器等。其中的青銅器鑄造精良,紋飾圖案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尤其是在一件表現祭祀的銅貯貝器上,還鑄造了大約130個人物形象。此外,這裡出土的騎士獵鹿紋、押送戰俘紋、雙人盤舞紋、猛虎撲鹿紋、二虎搏豬紋等透雕銅釦飾,人物形象生動,情節驚險逼真,反映出雲南工匠非凡的藝術才能和古滇國的社會發展水平。
由於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了雲南地區青銅文化的典型器具,所以被世界考古學界稱為“石寨山文化”。
八、昆明李家山古滇國
青銅文化遺址
李家山位於江川縣城東北16公里處的山上,此山高約百米,山頂地勢平坦,山上有大量古代墓葬群。
1972年,雲南省博物館和江川縣文化館組成考古隊,前往李家山古墓群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發掘,共發掘墓葬27座,出土了包括“牛虎銅案”在內的青銅器共計1300餘件。經認真考證確認,此墓葬群是春秋戰國時代至東漢初期的古滇國墓群。
1991年5月,村民在李家山探礦時發現了新的墓葬。隨後,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帶領下,省市縣三級文物工作者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85座,出土了銅、鐵、金、玉等文物2000多件。在這次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器物是雲南青銅文化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後來,其中部分文物參加了全國文物精華展,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李家山古墓的形制是典型的雲南墓型,所發掘的80多座墓葬都是豎穴土坑,屍體是仰身直立葬入,而且大多是單人墓葬。墓葬的陪葬品因性別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男性墓的陪葬品多是兵器、禮器、生產工具及扣飾;女性則以金銅釧、貯貝器、紡織工具和針線筒居多。如果將出土文物進行分類,基本可分為兵器、生產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品、禮樂器、裝飾品等。兵器主要有矛、斧、棒、戈、劍、劍鞘、盔甲、弩機等;生產工具主要有魚鉤、犁、鋤、鏟、鏤孔器等;紡織工具主要有針線盒、卷經杆、繞線板、梭口刀、紡輪、紡錘等;生活用品主要有壺、釜、甑、罐、勺、杯、碗、傘蓋、枕、貯貝器等;禮樂器主要有銅鼓、葫蘆笙、編鐘、執傘銅俑、杖飾等;裝飾品主要有金腰帶、金項鍊、金手鐲、扣飾等。其中大多為青銅器,乃是李家山文化的精髓所在。
李家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有著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特別是牛虎銅案,主體是一頭膘肥體壯的公牛,四足為案的四個腿,牛背被藝術化地處理成橢圓形的案面。牛腹下面橫站著一頭小牛,一隻猛虎則咬住大牛的尾部。整個銅案的造型動靜相間,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此外,還有一件很特別的文物——虎牛鹿貯貝器。貯貝器是雲南地區特有的器物,主要用於存放貝幣。這件虎牛鹿貯貝器的器身為圓柱狀,三足而立,其一足為託鼎奴俑,器身上還繪著孔雀和趕牛持斧人。蓋子的中央立著一頭孔武有力的牛,四周環立著一虎三鹿。老虎瞪著眼準備進攻面前的鹿,牛則舉著堅硬的角對猛虎作威懾和警告狀,堪稱此文物最為精彩之處。除了虎牛鹿貯貝器外,還有祭祀貯貝器、紡織貯貝器、馴馬貯貝器、鼓形貯貝器等。其中以祭祀貯貝器的場面最宏大,人物多達35個,其中有坐在轎中的女貴人,有抬轎、開道、執華蓋的僕人,播種的農民,從事交易的商販等,神態各異。在眾多人物造象中,除了有赤腳的雲南本地人外,還有一個足蹬卷頭馬鞋、高鼻深目的西亞人,這說明當時已經有外國人來到雲南。
第二章 史前遺蹟(6)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李家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文物先後在日本的東京、名古屋,瑞士的蘇黎世,奧地利的維也納,西德的柏林、科隆、斯圖加特,義大利的羅馬等名城展覽,深受各國友人的歡迎。1993年1月,國家在江川縣城建成立了我國第一座青銅器博物館——雲南李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