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春秋後期,吳與楚爭霸江淮。公元前 519年,吳王僚率公子光發兵進攻楚地州來(今安徽風臺)。該地是吳國從陸路西進的必經之地,曾兩次落入吳手,復為楚據。楚平王見吳兵再次來攻,派司馬偉越率領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往援。令尹子瑕帶病督軍,不幸途中病故。偉越率軍撤至雞父(今河南固始東 )。此時,吳軍已移師鍾離設防待機。吳王見楚軍勢大,對是否再進遲疑不決。公子光認為,敵雖眾而心不齊,主帥新喪,偉越威信不高,號令不行,只要分師先破弱敵,定能以奇制勝。吳王採納其建議,繼續揮師前進並選擇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偉越倉促應戰,把六國軍隊放在前面以掩護後邊的楚軍。吳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誘敵,先攻胡、沈、陳三國軍隊,結果誘兵一觸即潰,胡、沈、陳三國軍隊緊迫不捨,爭搶俘兵,陣勢大亂。吳軍主力乘機出擊,俘胡、沈國君及陳大夫 聶,隨後又釋放胡、沈軍的俘虜,讓他們逃奔許、蔡、頓軍傳呼“國君被殺”,吳軍趁機隨後吶喊衝擊,三軍震動,驚慌潰逃。楚軍失去掩護,又未列陣,自知不敵而逃。吳軍攻佔州來。

13:柏舉之戰(公元前 515年)

春秋末期,吳國崛起,與楚長期爭霸江淮。公元前 515年,吳國闔閭繼位後,採取疲楚誤楚方針,派一部兵力遊擊襲擾楚國邊境,長達六年之久,使楚國疲於奔命,極大地削弱了楚軍的戰鬥力。

14:姑蘇之戰(公元前494年)

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夫椒一戰,越慘敗求和,才未亡國。越王勾踐在吳被扣作人質三年,受盡羞辱。回國後勵精圖治,積蓄國力,一心滅吳,史有“臥薪嚐膽”的故事。越對外結好齊、楚、晉等國,採取各種辦法麻痺吳國,慫恿吳國北上中原爭霸,用以消耗其國力。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八章 秦之殤

由於前一章對秦國的事涉及很少,因為這個時候秦國的文化與中原其他諸侯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落後,尤其是“五雄”突起時代,秦穆公只是其中之一,而且還有一個在秦國曆史上不太光彩的大戰——崤之戰讓秦國的實力大打折扣。我把淆之戰稱為“秦之殤”仔細研究一下。

自周平王東遷移來,周王室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共主,面對此起彼伏的戰事,周王室剛開始還能從共主的角度進行協調,可是到了春秋中後期,連周王室宗主的擁立和廢除都得聽那些暴發戶——盟主的號令。這種政治形勢不利於秦國,政治中心的東遷,必然引來經濟、文化中心的變遷,文化落後的頹勢還在延續,尤其要和東周王室交往還得面對一個強大的敵人——晉。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和爭霸中原,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便想發動大戰,挑戰中原霸主——晉,在無法爭得以蹇叔為代表的大臣們支援的情況,執意命令孟明視率軍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新繼任晉國國君的晉襄公雖然舉國服喪,但為了維護霸業,維持晉在各諸侯國中形象,積極聽從大臣的意見,下定決心打擊秦軍。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公元前627年春順利透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隨便滅了滑國後就班師還秦。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於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並俘虜了秦國的三員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

崤之役最終以秦軍主將被俘戰士全殲而告終。但是崤谷之戰卻換來秦國戰爭的方向轉變,自此,秦國發動的戰爭主要針對西戎,最後成為一方霸主,牢牢控制著西邊的格局,爭取了一個穩定的後方。總結崤山之戰,一是秦國在戰爭的方向上無法取得一致,至於大臣們是怎樣勸說秦穆公的,我們無法在典籍上尋到答案,但從秦國曆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秦國統治集團也深受新興貴族的控制,向東發展雖然是未來戰爭走向必然趨勢,但對於土地貧瘠的秦國而言還沒有絕對的把握取得一統天下的能力。這對戰爭最後的走向很重要。二是主帥孟明視輕視晉國的存在,要知道晉國雖然在舉國服喪期,可是這個中原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