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飛揚,這讓許多念念不忘李唐的大臣來說,是一劑非常好的安慰劑。不過這對於天下百姓來說,並無多大的區別,他們一直把天下當作大唐的,即使朝廷將國號改為“周”,他們依然以大唐子民自居,因為國號的更改並沒很深地波及到他們,復唐後,也同樣沒影響到他們,對於百姓們來說,生活富足才是最重要的,當皇帝的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他們就歡欣鼓舞,熱烈擁護。
退位不當皇帝,還政與李氏子弟,這是賀蘭敏之要做出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只有他不當皇帝了,諸多的改革措施才能很好地實行。
賀蘭敏之的幾個成年兒子,也開始慢慢初涉政治,長子賀蘭琬已經入中省任職,在任職的時間內,表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智慧。這是賀蘭敏之教育之功,他希望他的兒子們都能有所作為,並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管教,親自主領他們的教育,並讓他們知道為何他不立太子。
起初時候,賀蘭琬等人對自己的父親不立太子還是不太理解的,在明白賀蘭敏之的最終打算後,依然不理解,不贊同,直到幾年後,在賀蘭敏之的慢慢解釋和影響下,他們才逐漸接受下來,並在賀蘭敏之御任皇帝后,才完全清楚父親為何要這樣做。
在兒子們接受了他的決定後,賀蘭敏之才正式宣佈退位,並進行政治改革。他是擔心兒子們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爭帝位,因此直到把兒子們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面上教育好了,才開始實施政治改革。皇權受到極大的限制後,賀蘭敏之也相信兒子們不會再去渴望皇位了。
賀蘭敏之將皇位讓與已經確信是他自己的兒子李重俊後,並沒離開朝堂,而是出任尚省的最高長官尚令,自李世民擔任尚令後,此職位空缺了多年,沒有人敢再次擔任此職。賀蘭敏之這個御任的皇帝,當這個職務當然沒有什麼夠不夠格,敢不敢的顧慮!
韋氏在李重俊即位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歲的李重俊並不知曉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賀蘭敏之所領的宰相集團處斷,皇權可以說被徹底架空。賀蘭敏之正是希望透過他和他後代人的努力,將政治改革進行到底。賀蘭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讓天下大興,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面英明後面昏庸,就如歷史上的李隆基一樣,那就是國家的災難。
賀蘭敏之在退位後,改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內閣制度,也即政事堂制度的擴大化,以尚令為政事堂首輔,主掌朝事,政事堂眾宰相相輔,決斷天下事。皇帝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擺設,皇權受到極大的制約,君主立憲制的雛形慢慢出現。
自此以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全都交給政事堂的大臣處理,政事堂的大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交由首輔尚令過目,再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部校對下發,尚令隱隱成了類似後世一些國家“首相”樣的人物。
當然政治制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徹底的變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的,賀蘭敏之相信在他有生之年,可以讓大唐的政治制度發生徹底的變革,君主依然存在,但會慢慢成為象徵意義,政事堂首輔制會讓政治制度朝著“民主”方面發展。
有了尚令主領的政事堂這個“內閣”的雛形,即使沒有皇帝,國家機器也會順利地運轉下去,這是賀蘭敏之給這個時代帶來的一件禮物,可以說是讓時代發生巨大變革的禮物,只要政策一直延續下去,這種制度只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朝著越來越好的方面發展。
有法律和其他制度的約束,權力再大的官員也不能為所欲為,古代人的整體素質在賀蘭敏之眼裡比後世現代人要高很多,阿諛奉迎之輩雖然有,但並不佔大多數,在賀蘭敏之當皇帝之時,即使他非常親信的大臣,如狄仁傑、張柬之、駱賓王、魏玄同等人,也會對他所做的一些事“指手劃腳”,要是他們覺得他做了什麼錯事,會不留情地指正,在他御任皇帝之位,當上尚令後,這種風氣依然延續下去,每個人都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賀蘭敏之相信,即使某一天他御任了尚令,讓其他人來擔任此職,這種制約了皇權的政治制度也會延續下去的,並會越來越完善!當然,在他所處後世訊息那麼發達的時代,政治問題還是個天大的難題,沒有哪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在大唐所處的時代,也是沒有可能做到的,只能儘量朝著“完美”的方向發展。
政治、經濟方面的變革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成效,比賀蘭敏之當初預計的要好很多。所取得了成果讓他心花怒放了,他相信,大唐的一切都會按照他的設想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