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談一次,不成想,卻等來了這位張大人。
此人巴巴的來到軍前求見,想來不會是為了自己加官進爵,或是為子侄求些什麼,看他的模樣,也應該不是張祖病情有了反覆,那為何而來,多少也就清楚了。
再加上之前做派,那麼,一句虎父犬子,還真沒說錯什麼。
等到張賢坐定,趙石便開口笑道:“張氏族親,見的不多……以往四處奔波勞碌,可西北這邊只來過一次,還是年少時節,到的也只是慶陽,所以不曾拜見過張老爺子,一直以來,引為憾事,嗯,不知老爺子如今病情如何?”
張賢也是頭一次見到這位聲名赫赫的趙大將軍,一直在暗中打量,他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在這位趙大將軍於蜀中一戰成名之時,多少覺著這位大將軍好運氣,那是聽聞侄兒與其結為兄弟,心裡還有些泛酸。
若是他那幾個小畜生能送去長安,不定也能隨之在蜀中立下戰功,尤其眼紅的是,之前還有從龍之功,東出潼關的百戰之功在身。
等到這位大將軍身份愈發顯赫,西北張氏除了侄兒一人,其他人等卻無多少受益之處,他這裡便不免有些怨怪,不過,他到也不算糊塗,明白以朝局來看,西北張氏要真那麼靠上去,一個不慎,便有傾覆之禍的。
等到長安之亂,也就是他不知曉,若是知道老父會派三弟帶兵入京,他一定會拼死相阻,那可是與謀反無異的滅族之罪啊……
不過,長安之亂後,他聽到訊息,除了震驚和後怕外,就只剩下了豔羨,接著便成了擔憂。
要知道,張承乃張氏三房長子,卻已經有了接過張祖之位,掌握族權的架勢,身為長支次子,如何能不急?
即便得了秦川北路典農使的職位,也無法消除他心中之憂慮。
其實,和趙石想的差不多,大族豪門之內的爭鬥罷了,而張賢此來,也必定不會是他一個人意思,卻只有他冒然前來相談,這也只能說明,他是最急切的那一個。
張賢聽聞過大將軍趙石的很多事情,都說聞名不如見面,張賢自己覺得,用在這裡最是合適不過。
見到真人,像每次聽聞這位大將軍的事情的反應一樣,他心裡頭一個讚歎的,還是對方的年輕,這也是幾乎所有官居高位之人,羨慕嫉妒的地方。
而繼之而起的,則是雄壯兩個字,然後就是覺得實在威風,像能讓他這樣出身的人,在頭一次見面,就留下如此印象,只能說明,趙石這身板兒,太過特異了些。
此時聽趙石相問,張賢心裡到是鬆緩了一些,世家子弟,又是這般年紀,迎來送往的交際本事從來不會少了。
只是趙石問的老爺子,他也只能肅容答道:“多謝大將軍垂問,日前,接到家書,言道家父病情並無反覆,只是沉珂難返,恐怕……”
說到這裡,張賢緩緩搖了搖頭,意思表達的十分明白。
趙石嘆了口氣,道:“可惜,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可嘆,國之良將,竟是沒有一展身手的餘地……”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囉嗦,這些還是為以後做鋪墊,不然以後也得些,不如先交代清楚,以免以後顯得突兀,還有,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援,再有,斷更時間太長,以前的章節忘了很多,四百多萬字啊,阿草翻的都有些頭疼了,唉,命苦啊……
好在編輯很友愛,只恢復更新,立即給了阿草兩次推薦,不過給阿草的感覺是,歷史類也就這樣了,讀者越來越少,阿草現在在想,結束這本書之後,是不是該去寫仙俠呢?)(未完待續……)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二百六十章韋州(六)
趙石並沒有再說什麼廢話,也許張賢想要閒話一番,再說正事,但這裡乃伐夏大軍中路軍的中軍大帳,趙石沒那麼多的工夫浪費在旁的事情上面。
不等張賢再開口說話,趙石已經收斂了笑容,沉聲道:“張大人遠道而來,為的恐怕不只是公事吧?算起來,咱們也不是外人,有什麼話盡說無妨……”
張賢明顯的噎了噎,眼睛眨了半天,卻一個字也沒說出口,在之前,他已經想好了一套一套的說辭,但真要被這麼直接問起,他才猛然發覺,之前的那些說辭,用在此時,都不妥當。
換句話說,他想到的是,能與大將軍趙石深談一番,循序漸進,你來我往,這樣一來,不但能讓氣氛和緩親近,也可以用隱晦之說辭,成彼此之默契。
但這麼直接開口,他真找不到什麼合適的言語,來表述他的目的所在,許多事情,並不能直接宣之於口,不然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