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平淡自守,絕口不提朝政之外,安心的在家中頤養天年。
有其人坐鎮府中,李氏衰落勢頭雖顯,但卻不會如鄭氏般急轉直下,到是勉強維持住了李氏的完整。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在大秦成武七年二月末尾,到三月間的這段日子裡,大秦朝堂上的震動,並未因皇帝陛下的果決手段而乾淨利落的停止下來。
不管是出於對兩位老臣的同情,還是出於對自身處境的擔憂,文臣們都不會就此平靜的承認失敗。
在京軍各部虎視眈眈之下,奏摺卻還是如雪片般飛入了皇宮之中,來到皇帝陛下的案頭,言辭激烈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中書的老臣們,屢屢在乾元殿中痛哭流涕,苦苦勸諫皇帝陛下,想讓皇帝陛下改了主意,近賢臣而遠小人。
至於誰是賢臣而誰又是小人,那就不用說了。
當然,文臣們的手段可不止這些,聯絡地方布政使,將主意打到宮內,繼續在樞密使一職上糾纏等等等等。
這個時候的文人,無疑是有點瘋狂了,近在咫尺的刀兵,好像也無法再震懾於他們……(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變更
趙石已經預料到,朝堂之上會有些變故。
只是他沒想到,皇帝陛下會這麼急,用一句淺白的話說,就是太過強硬了。
這好像有點好笑,因為趙石自己滿身軍旅痕跡,手段多數時候也是強硬無比,但即便是他,這個時候也覺得皇帝陛下有些急躁,可想而知,其他人是怎樣一種感覺了。
當然,趙石對李鄭二人,沒有半點同情之意,文人首腦之去留,更迭,跟他也沒有太多的干係。
不過同時對中書之首同門下平章事,六部之首,吏部尚書這樣的職位動手,還是讓漸漸摸到些朝廷政事脈絡的他感到有些不妥。
之後有些亂糟糟的情形,也證明他的感覺沒有出錯。
不過經歷了那許多風風雨雨,他同樣也不會認為,會鬧出什麼大亂子來。
皇帝陛下登基已經六年多了,皇位穩固,又得到了像他和種燧,李承乾,張承等朝中重臣的支援,只要沒有刀兵之禍,只會耍嘴皮子的文臣再鬧騰,又能鬧騰出什麼花樣來呢?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是管殺不管埋,顧首不顧尾的性情……
入宮之後,趙石見到的是氣定神閒的成武皇帝陛下,這一次,君臣並未說太多的話,趙石不想就此番風波多做置喙,皇帝陛下顯然也沒多做解釋的意思。
心照不宣的君臣二人,談的最多的還是禁軍整編之事。
在此事上面,趙石心中早有分寸。說是說。但不會說太多。因為此事雖有他推動,但大舅哥種燧和樞密副使張承,才是之後主事之人。
既然沒有權傾朝野的野心,說的太多,又置此二人於何地?
其實,很快,趙石便發覺,皇帝陛下並非真的如表面上看來那般胸有成竹。言談舉止之間,多是有些心不在焉。
想想也沒什麼奇怪的,李鄭二人,代表的是大秦兩大門閥,皇帝陛下借勢對他們動手,實際上面對的便是兩個門閥大族,諸多善後之事,都存在皇帝心中,又哪裡真個人鎮定如恆……
皇帝陛下留趙石於宮中宿了一晚,趙石也沒有任何的推脫。
因為他明白。在這個時節,皇帝陛下必須得到來自樞密重臣的全力支援。京軍各部更不能有一點的亂象,李鄭兩族,在朝堂上盤根錯節,誰知道會幹出些什麼來呢?顯然,皇帝陛下從來不曾輕視他們的力量。
而有大將軍趙石坐鎮於宮中,京軍各部便沒有任何人敢於擅動。
當然,會不會有擔心放了大將軍趙石回府,會不會被那些門閥世家所動的意思在裡面,那就只有皇帝陛下自己心裡清楚了。
帝王心術,還是不要去猜為好。
在皇帝的威逼之下,李鄭二人幾乎同時上了辭表。
都是為官多年的聰明人,在明白皇帝陛下的決心之後,有再多的無奈和不甘,都要默默嚥下去,為家族子孫著想,沒有任何的死纏爛打的事情發生。
至於之後從朝堂到地方上的震動,已經離職的同門下平章事李圃明顯要大度一些,這位老臣在幾位老友結伴到府拜訪的時候,道了一句,不要再鬧了,想要逼死老夫不成?
此語很快便傳了出去,也算是勉強有了臺階,漸呈激憤的氣氛,也就順勢平息了下來。
其實所有人也都明白,再鬧下去,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