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的政治背景。1978年摧枯拉朽的思想解放春潮,盪滌了長期禁錮人們頭腦的陳腐教條,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使長期支撐上山下鄉運動的“左”的理論不堪一擊。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廣大知青才能公開地否定這場運動,才能理直氣壯地提出返城要求。
3�日趨寬鬆的政治環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揚###,解放思想,徹底結束那種動輒亂扣帽子、亂打棍子,以致弄得人人自危的反常局面,並說“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強調###與集中的辯證統一關係”。此後,###氣氛得以伸張。1978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專門談到發揚###與安定團結的關係問題,批評有些幹部一看見有人貼大字報,給領導提了意見,或者看到有些大字報,問題提得不太妥當,就說成是妨礙安定團結。安定團結,不是不要###,只有發揚###,才能造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才能安定團結。在###中央負責人的指示下,新聞媒介一再強調做好接待上訪人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接待者不要計較上訪者說的一些過頭話,體諒他們“冤未伸、憤難平”的苦衷,決不能把他們拒之門外《人民日報》,1979年1月27日評論員文章。。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最後的風采(5)
“###”結束後,到各級黨政機關上訪,要求落實政策、###冤案的人多如過江之鯽。開始時,由於“左”的思想繼續束縛著不少幹部的頭腦,以致許多上訪者經歷了種種挫折和磨難。有的幹部對上訪者動不動就認為“無理取鬧”;有的部門習慣了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來推去。結果,許多幹部、群眾不得不長途跋涉,甚至風餐露宿,到首都北京上訪《人民日報》,1979年4月29日。。上訪者有增無減已經超出正常的範圍。這種現象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後,被逐步扭轉。當時,北京的全國婦聯、國務院知青辦、農林辦、農墾總局不斷有知青上訪、請願。各地知青還廣泛利用了大字報、###等憲法允許的公民權利。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廣大知青第一次有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並且爭取這種意願儘快實現的可能。這也就是知青大字報中用樸素語言來表達的:廣大下鄉青年向何處去,是我們青年的命運問題,我們應當掌握這個命運。鄧副總理讓群眾講話,讓群眾講心裡話,這個民權是粉碎“四人幫”之後黨給我們的未署名大字報《下鄉青年向何處去》,載黑龍江省委知青辦《情況反映》第2期,1979年2月9日。。
4�各級政府對知青要求的理解和大量艱苦工作。在返城風中,雖然也發生過一些糾葛、風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於廣大知青的迫切要求,與國家能夠滿足這種要求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著明顯差距。但在“徹底否定###”這一基本點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領導與廣大知青是有共識的。這正是矛盾屢屢得以化解的關鍵所在。前者充分認識到廣大知青也是“###”的受害者,體諒他們的困難,理解他們迫切要求返城的心情。因此,並未計較一些鬧事知青的過激言行甚至越軌行動,而是反覆進行說服教育。197
9年2月19日###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國安定團結的通知》說:群眾要求迅速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的心情,是黨和或府所理解的,而黨和政府限於經濟力量不能同時迅速徹底解決一切問題,只能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解決這些問題的苦衷,也是廣大群眾所理解的。像這樣苦口婆心的說服工作,在當時做了很多。如果在“###”中,這是不可想象的。當然,也有一些地方的領導,用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的官僚主義態度對待知青的疾苦,以致激化了矛盾。但從總體來看,各級政府在返城風的推動下大大加快了解決知青問題的步伐,為此克服的各種困難,付出的艱辛努力,自不待言。
知青“返城風”無疑引起了一些地方社會秩序的動盪,給某些地區和單位的工農業生產,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失。但作為一場有著合理目標的、自發的群眾活動,它的作用遠不是可以用“消極的”、“破壞性的”這樣一些判斷所能概括的。它的積極作用在於,不僅導致了上山下鄉運動的提前收場,為廣大知青特別是老知青重塑人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如果再拖下去的話,後果不堪想像),而且藉助對城市就業形成的巨大壓力,為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創造了一個歷史性機會。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