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少數人之一。擔任大隊黨總支書記後,於1977年同本隊一農民結婚。戈克儉所在大隊經濟條件較好,1979年夫妻兩人收入1800元,分糧3700斤,還種了自留地。但是,在參加座談會以後,目睹上山下鄉運動的回落和整個形勢的變化,已不願繼續留在農村。1981年1月他正式向市、縣領導提出,要求調離農村,到城市工作。主要理由:
1�當初帶頭“紮根”,是為帶動廣大知青安心農村幹革命。現在知青下鄉這條道說不準對不對,下鄉知青大多數回了城;已在農村結婚的,也逐步安排到社辦企業。自己留在大隊當“典型”,沒有意義。
2�現在的典型,很可能成為將來的落伍者。“四化”需要科學知識,光有革命精神不行,趁還年輕學點東西,否則,悔之晚矣。
3�由於自己是外來的,愛人是當地的,自己擔任黨總支書記,工作中經常牽涉到一些家族問題,不好處理。
戈克儉要求調離農村的三條理由中,至少前兩條,同樣適用於其他知青典型。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典型本來是為表率廣大知青設立的,知青既已紛紛回城,典型的價值自然無從談起。再者,知青典型中,十之###,原以富於“革命精神”見長,但在實現“四化”的程序中,至關重要的已是科學技術的動力,也就是說,只有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才能趕上時代的節拍,否則就可能落伍。戈克儉有這種緊迫感,說明一些典型人物的思想觀念在新形勢也產生了積極的變化。
座談會的組織者原本希望,透過對典型人物的大張旗鼓的表彰,遏制來勢兇猛的返城風。事態的發展卻是,代表們關於“紮根”的宏論很快就成了過眼雲煙。知青返城勢頭絲毫未減。這年8月,在鄉知青尚有500萬人,到第二年6月,只剩下150萬了。
這次會議,成了上山下鄉運動中知青典型們最後一次展示風采的機會。 。 想看書來
最後的風采(4)
以上,只是“返城風”的一些梗概,更全面的闡述仍有待來日。
俗話說:“物極必反”,上山下鄉運動不顧客觀效果地長期推行,釀成的社會問題積重難返,才會導致“返城風”這樣巨大的反彈。
前面提到,上山下鄉運動中前後爆發過兩場返城風。70年代末爆發的這場返城風,無論就規模、範圍還是社會影響而言,都令前者望塵莫及。結局更是迥然不同:“###”初的返城風潮,是在極左思潮氾濫的年代裡,打著“造反”的旗號進行的,由於權力機構的壓制、缺乏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知青們的努力很快付諸東流。第二次返城風則聲勢浩大,此伏彼起,最終以下鄉知青大舉返城而落下帷幕。所以有此結局,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社會輿論的廣泛同情。“###”十年,上山下鄉運動高潮迭起,內部矛盾也###無遺。許多知青陷入困境而無力自拔,知青問題如一根高度敏感的神經,聯絡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在農村受到傷害的,不僅有眾多普通百姓的子女,還有許多高中級幹部的子弟。“###”中“打倒一切”的極端做法,使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幹部蒙冤受難,“株連九族”的政治傳統使他們的子女難逃厄運。後者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被送往農村、邊疆。即便如此,其中不少人仍未能擺脫無中生有的打擊和###。共和國主席劉少奇被強加上“中國頭號走資派”的罪名###致死,其子被下放到山西省一個貧困村莊插隊。別的知青在農村是接受“再教育”,他卻在貧下中農監督下接受“改造”。無休無止的批鬥令他無法忍受。三四年後,其他知青相繼調離,只剩他形影相弔。在這裡,他生活了七年郭家寬等:《前國家元首之子的榮辱人生》,《中華兒女》,1993年第1期。。全國“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派”###被打倒後,幾個子女下放的下放,插隊的插隊,均漂泊東西。鄧的小女兒後來回憶:插隊後一個人走南闖北,“6年的時間裡,沒有得到多少人關心和愛護”毛毛:《緬懷鬍子叔叔》,《人民日報》,1993年4月4日。。在農村時,險些被打成“反革命”###女兒的日記曾被當作“反革命罪證”上交國務院知青辦,後者認為罪名不實,鄧的女兒才倖免罹難。此事系原國務院知青辦幹部顧洪章先生見告。。類似劉、鄧兩家情況的幹部子女在“###”中盈千累萬。十年“###”在將上山下鄉運動推向高潮的同時,也培養了否定這場運動的深厚社會基礎。難怪當“返城風”拔地而起後,會得到全社會上上下下的廣泛理解和同情。
2